每周财经要闻(2010.8.22.-2010.8.29.)


每周财经要闻(2010.8.22.-2010.8.29.

一、宏观经济

我国将实施税收体制改革

824,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表示,我国将实施一系列税收体制改革,重点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能力。

徐林说:“要进行税制改革,重新设计我们的税种,重新设计我们税收的分享比例,重点是要健全地方税的体系,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能力,要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限。”

徐林表示,我国将实施包括优化增值税和营业税制度,推进房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开征环境税和社会保障税等一系列的税制改革。其中,“继续推进房产税改革”的措施引人关注。

徐林还说,要统筹企业的税费负担,要实施资源税的税费的整体改革:“资源税是完全地方享有的一个税种,这个税种是特别有利于资源富集的一些地区的发展,这是有利于资源输出地的增加收入的。”

徐林表示,与推进税制改革一样,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同样势在必行。他认为,适当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行业经济

外资借调控效果抄底国内房地产业

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刚有所显现,楼市牛头初被遏制,而以黑石集团为代表的外资却开始涌入国内房地产业“抄底”,此举引发了调控效果被外资对冲的担忧

  黑石激起千层浪

日前有消息称,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巨头黑石集团(Blackstone)同香港大型地产商鹰君集团达成协议,黑石集团同意向香港鹰君提供资金支持以合作开发鹰君2009年在大连所取得的土地,来建造豪华酒店和高档公寓。

此举也在鹰君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中得到间接验证,鹰君表示,集团持有大连项目50%权益并担任项目经理,余下的50%权益由一独立第三者持有。但未透露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大连项目总楼面面积约为28.6万平方米,挖土工程预计于今年三季度展开。

由此,全球最大的私募投资公司“借道”进入中国住宅市场。在当前国内房地产正经历着史上最严厉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国内楼市量减价滞,房地产投资也显现减缓势头。但此次黑石的投资并非个案,外资对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热情却近几月来未见消减,还有增加趋势。

据商务部统计,20101-7月,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开发及城镇固定资产开发的投资累计总额为248亿元,同比上涨10%,而前6个月的累计总额为203.92亿元,同比上涨4%。前7个月利用外资进行房地产开发及城镇固定资产开发的投资累计总额为302亿元,同比上涨近11%,其中,前6个月累计总额为249.88亿元,同比上涨近3%。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5月起,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外资资金同比增幅一直是负数,而从今年6月起,外资资金的同比增幅开始转正,并呈现迅速增长。仅6月份当月利用外资的资金额就达到80.91亿元,超过了45月份的总和。

经不完全统计,包括摩根斯坦利、高盛、麦格理、瑞银、美林、华平投资、软银亚洲、凯雷投资、凯德置地等众多国际投资公司均以不同形式进入国内房地产业。

  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今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总投资(包括增资)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除《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定需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准之外,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商务部也于6月份发布《关于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对该审批权下放进一步说明。

该意见发布之时,便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将会助推热钱流入。也有地产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土地收入是各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少地方政府也把推高房价作为谋求GDP增长的工具,因此,审批权的下放,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外资涌入房地产。

一位人士指出,外资对于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大举进入,使得国内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扭曲的态势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会造成国内居民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公,一些外资存在着投机成分,对于国内房地产价格的推高作用显而易见。

目前国内对外资投资房地产的政策性规定并不多。2006年,建设部、商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规范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准入,提高了部分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金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也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在贷款、结汇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进行的房地产调控,通过银行、资本市场收紧闸门的方式,压缩国内开发商资金,以逼迫其加快推盘变现,增加市场供应,从而达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的。但是外资资金来源于外国,基本不受我国对房地产商融资调控的影响,而目前欧美不少国家货币政策仍然十分宽松,因此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领域,一旦形成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效果。然而,除了已有的一些政策外,在这次房地产调控中,并未出台专门针对外资投资房地产的相应政策。因此,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密切监视外资的举动,必要时出台相应调控措施。

三、银行新闻

三部委联合整顿车市

国家工商总局、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三部委日前联合下文严惩汽车销售市场的违规行为,将制止汽车品牌经销服务店违背购买者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严查为消费者办汽车按揭、保险时收取“返利”“好处费”等商业贿赂行为及汽车销售、汽车配件生产经营中存在生产、销售、使用假冒伪劣汽车配件的行为。

随着整车销售利润逐年下滑,汽车销售企业利润重心已从销售转向了维修、保险、金融、加装等业务项目,而这些业务中的行业“潜规则”普遍存在。这次三部委联合发文整顿汽车经销市场,在汽车经销商史上实属罕见,对于规范经销商的经营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质量问题快速上升成为诱因

2010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继续稳居全球第一。但是,在销量增长的同时,对于汽车质量问题的投诉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经销商与厂商相互推脱导致求告无门、权威质量检测鉴定缺失、维修保养价格不透明、销售过程中侵害知情权等问题高居投诉榜单前列。可以看出,在销量飙涨的同时,汽车的售后服务呈现相对滞后的局面。

同时,虽然2010年对于汽车销售的激励政策继续施行,上半年销量同比仍呈增长态势,但是环比增长速度连续下降。1月到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21万辆和10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46%42.65%,增长速度与前6个月比均回落5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汽车产销分别比上月下降7.45%11.9%

汽车销售市场的不规范影响了销售情况,再加上近年来一些国外大厂商接连发生的大规模汽车召回事件,汽车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3部委下发文件的直接诱因。

  汽车销售市场的三颗毒瘤

加价销售、零部件以次充好,以及好处费、返利三项行为是目前汽车销售领域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整治的重点。

汽车加价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已经不陌生了,无论车市处于淡季还是旺季,总有部分热销车型存在加价行为。绝大多数厂家对加价提车的官方态度是绝不鼓励或者明令禁止,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而加价车型的市场需求大,经销商的加价风屡禁不止。

零部件以次充好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更难识别。汽车零配件主要分为原厂配件、正规配件、副厂配件和旧车配件,各类配件之间的价格和质量也差异悬殊。在利润的诱惑下,一些经销商非原厂件的使用比例逐年攀升,甚至明目张胆地违规销售副厂配件。很多消费者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花正品的钱却被用了次品的货。

销售商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返利、好处费等现象也比比皆是。推销保险的时候保险公司求着经销商,保险理赔的时候经销商又求着保险公司。虽然代办保险服务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消费者,但也造成了一些经销商强制推销保险,保险价格高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

这些不正当的行为影响了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执行力是成功关键

这种集中整顿在汽车销售行业内还前所未有,但对于最后的效果如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专家、业内人士还不敢下定论。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仅凭一纸通知就欲打破汽车经销行为中多年存在的潜规则,并非易事。

对于整顿的效果,汽车专家钟师说,这取决于三部委下文后,各地方的执行力度。同时,还需要对文件进行细化,制定出相关实施细则,否则有可能变成“雷声大、雨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