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通托起大荆楚


图文:大交通托起大荆楚
 
图文:大交通托起大荆楚
 
图文:大交通托起大荆楚
 
图文:大交通托起大荆楚
 
图文:大交通托起大荆楚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图为:万里长江第一隧。

  图为:武广高铁“飙”出世界第一时速。

  图为:沪蓉西高速雄跨千山万壑。

  图为:武汉集装箱专用码头一派繁忙。

  图为:天河机场成为中部第一航空港。

  主编:吴华清 文字:记者 梁晓莹 摄影:记者 杨平 田悦 郑元昌

  编辑小语

  美轮美奂的五彩梦

  5年,弹指一挥间。这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荆楚大地编织一个气势恢宏的“五彩梦”。这梦,是那么神奇,又那么真实。

  这是一个立体之梦。四通八达的交通,从公路到铁路,从陆地到天空,从平原到山川,从城市到乡村,一道道彩虹横空出世。

  这是一个超越之梦。在地质禁区里完成了筑路创举,在铁路线上实现了追风时速。由此,中国人用实力向世界宣告:我们有了“行”的骄傲。

  这是一个奇异之梦。它一举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此处和彼处,过去相隔千里,如今近若比邻。哦,人们蓦地发现,时间如金子般珍贵,而便捷的交通让时间增值。

  这是一个变革之梦。它悄悄而来,却以极大的气魄,改变了经济格局。繁华都市串成了经济走廊,多少人的生活轨迹重新改写。

  这是一个光明之梦。穷乡僻壤挥别了荒凉贫穷,深山的物产汇入物流走廊。条条大道,带来的是一个个光明的希望。

  荆山楚水的五彩梦,使湖北真正成为九省通衢的福地,真正成为神州大地激情跳动的“心脏”。

  铁路动脉的历史定格

  凌空俯瞰,纵横交错的铁路在荆楚大地穿山越水,高等级列车来回穿梭风速奔驰。铁路工程频频挥洒大手笔,物畅其流的繁荣呈现楚天。

  湖北,在中部圆心,演绎着越来越快的崭新时速。

  武汉,在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回放几个在湖北铁路史上永远定格的时刻。

  镜头一:2007年4月28日,动车组列车首次运营

  这一天,坐过简陋的春运“大棚车”的人,挤过水泄不通的“绿皮车”的人,在列车上苦熬几十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的人,在新奇地登上如白蛟般的动车组列车时,感觉一定是“好极了”。“咣当、咣当”的声音轻多了,摇摇晃晃的感觉好多了,昔日暗沉的车厢明亮多了,嘈杂的环境静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速度更快了。这一天,中国铁路既有线路的时速从16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以上,新加入运营大军的“和谐号”国产动车组,更是跑出250公里的新时速。8小时上北京,9小时抵上海,3个多小时可达长沙和郑州。这只是中国铁路“风时代”的序幕。

  谁能想象,时空距离的新记录在仅仅两年之后,会再度刷新?

  日均开行列车达到140对,平均5到7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京广线上的部分货车向运能相对宽松的京九、焦柳线上分流,用技术改造“挤”出京九、焦柳线列车运行时间空隙,焦柳线日通过列车由50对增加到70对,京九线日均增加了5对。湖北到周边省市的运输潜能、物流速度大大提升。

  这就是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带给人们的惊喜。

  镜头二:2009年4月1日,合武客运专线开通

  湖北省境内,第一次有了铁路客运专线——合武铁路。

  它是先驱,部分路段采用的无砟轨道,成为武广、石武、京沪等中国高铁建设试验田;它又是熔炉,中国高铁的建设技术在这里锻造成熟。

  8对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一路飞驰向东。从武汉2小时可到合肥,3小时到南京,5小时到上海。

  此前,武汉至上海的铁路旅程,即使是直快列车也要9个半小时。而汉口到合肥需近8小时,汉口到南京最快近11小时。仅从时间计算,合武铁路让三地间距离缩短了一半。

  这一天,旅游爱好者、商务人士和“购物狂”们欣喜不已。此前的3月29日开始放票,一天之内2000多人购票尝鲜。

  大上海、大武汉,中国仅有的两个被冠之以“大”的城市,随着合武铁路的开通,再一次紧紧联系在一起。九头鸟,振翅加速飞向长三角。

  镜头三: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飞越南中国

  远处的惊雷轰轰传来,一道白色闪电从眼前倏忽划过。最高时速达394公里的武广高铁动车组在无砟轨道上“贴地飞行”。

  世界第一高速铁路从湖北出发。世人惊呼:“中国铁路进入了风时代!”

  3小时的路途,“早饮珠江水,午啖武昌鱼”不再是梦想。

  伴随着武广高铁的运营,2010年的春运,史上最繁忙的武广线,显得格外轻松。除原有京广线列车之外,新开通的武广客运专线在春运期间日开行33对高速动车组,最快的旅程仅需3小时零8分。那一年一度的“候鸟式”迁徙,依然饱含游子回家的期盼,却渐渐少有“买不到票”的心悸苦涩。

  伴随武广高铁的运营,京广线这位不折不扣的“百岁老人”,除保留部分客车外,将主要精力用在货车运输。“松绑”后的京广线货运,单线运能将达到每年1亿吨以上,可最大限度满足关系国计民生的煤炭、石油、粮食等重点物资的运输需要,推动国民经济的车轮加速。

  镜头四:2010年8月18日,宜万铁路全线铺轨贯通

  恩施白果乡瓦厂坝,一个宁静的土苗山寨化身欢乐的海洋。

  随着最后两节铁轨缓缓对接成功,宜万铁路全线贯通。

  可曾记得,1910年7月13日,詹天佑为川汉铁路打下了第一颗道钉,但最终铺轨不足20公里就被迫停工。百年后的今天,宜万铁路全线铺通,百年夙愿终成真。

  宜万铁路全线共有253座桥梁,159座隧道,桥隧总长度占线路全长的74%,有“桥隧博物馆”之称。工程主要穿过喀斯特地貌地区,岩溶广布,山高壁陡,河谷深切,地形困难,地质复杂,是我国施工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历经7年建设,这座恢宏的钢铁巨龙终于在群山万壑中牢牢扎根。

  宜万铁路将于今年11月通车。届时,川渝鄂地区出行至武汉、南京、上海的时间将缩短到5小时至9小时。

  瓶颈变为通途,它使西部牵手东部;

  梦想变为现实,它使贫穷拥抱富饶;

  它,是中国铁路人奉献给世界的不朽之作!

  纵横荆山楚水间

  挺进地质禁区深山,雄跨平原山水,一条条墨龙纵横荆楚。

  随着全国高速公路快速伸展,铁路加密提速,长江、黄河、汉江上彩虹飞舞,湖北交通也在全面发力。

  这5年,荆楚高速公路建设风云涌动,激情超越。2007年,武汉阳逻长江大桥通车,武汉外环全线画圆,连通武汉城市圈的7条出口路基本建成。武汉与8个城市形成的“1小时交通圈”,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飞速发展的引擎,更是城市群共同发展的强大动力。“1小时交通圈”向外延伸,高速网络密密织就。

  它的东畔,武英、武麻高速先后通车,老区的花生、板栗傍着城市圈的跃动香飘四海。

  它的西侧,随岳北、随岳中、随岳南“三兄弟”共同连起与京珠高速平行的中部“神奇一竖”,分担京珠高速压力的同时,也让随州香菇、京山桥米、天门棉花和仙桃无纺布欣喜地融入全国商品流通大动脉;武荆高速则成为与汉宜平行的“姐妹路”,为江汉平原腹地再造一条便捷通道。

  再远眺向西呢?一部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旷世之作当永载史册。2009年通车的沪渝高速公路鄂西段(原沪蓉西高速公路),穿越14座高山,跨越13道深谷。沿途地形地质极其复杂,滑坡、岩堆、危岩体、地下暗河、崩塌、顺层滑坡、断裂带与冲积扇等各种不良地质齐齐聚集,被称为“集中国地质病害之大成”。

  这条路不啻为中国最难修的高速公路之一。技术复杂,桥隧里程占总长的一半以上,尤其是高墩大跨桥梁和特长隧道群众多,创下多个世界之最。其中,龙潭河特大桥墩高178米,位列同类桥型世界第一;四渡河特大桥跨径900米,桥面与地面高差560米,为世界第一高桥;魏家洲特大桥、支井河特大桥等工程难度也为世界罕见。

  它给恩施地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画上句号,它为深山的丰饶物产提供了便捷走廊。

  挺进大山的,何止这一条?继已通车的十漫高速后,去年,十堰至房县、谷城至竹溪、十堰至陕西白河三条高速公路在一个多月间竞相开建。曾被秦巴山脉重重阻隔的鄂西北,成为荆楚高速公路建设的新亮点。这几条高速路与已通车的汉十、十漫高速公路一道,俨如一名向西疾奔的健将,正踩着天梯、张开双臂,将鄂西北从群山中托起。

  在高速公路加速成网的同时,农村交通环境也全面焕发生机。

  到2009年末,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7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01.3公里/百平方公里。

  今年的任务目标中,醒目的三个“100%”让人振奋:全省村(除恩施州外)通沥青水泥路达到100%,具备条件的村通客车率达到100%,乡镇渡口达标改造率达到100%。

  黄金水道的新曙光

  有人说,密西西比河成就了美国的崛起。

  莱茵河的粼粼碧波,见证了法国、德国和荷兰的集体繁荣。

  同列世界三大名川的长江,正展现着越来越旺盛的活力。自“十五”以来,长江干线货运量不断攀升,从2000年的4亿吨持续攀升到2009年的14.99亿吨,先后超过了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近几年,外贸货物吞吐量年均递增22%,集装箱吞吐量年均递增30.4%。

  作为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长江在沿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

  长江母亲,是荆楚大地的天然宝藏。在湖北,长江、汉江沿线集聚了85%的大中城市,88%的人口和92%的经济总量,境内长江干线航道1064公里,占长江干线通航总里程的三分之一。

  长江母亲,更是我省发展低碳交通的绝佳代言,它占地少、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运能大、效益高,让人看到了积极开发利用的灿烂曙光。“十一五”期间,我省利用黄金水道的政策利好接踵而至。

  2008年,省委书记罗清泉提出突破狭隘的区域概念,建设“武汉新港”,并将其作为实施湖北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突破口。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分别对开发长江水运潜力作出重要批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上升为国家定位,长江黄金水道开放开发全面加速,“以港兴城、港城互动”成效显现。

  今年起,省政府将每年筹集5亿元专项资金,助推水运事业超常规发展。

  眼下,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码头等36个重点项目已启动实施;投资21.4亿元、全长67公里的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开工建设;我省第一个交通航电枢纽——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6台机组并网发电,正式运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大幕全面拉开。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加快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加快黄金水道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湖北真正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需要,更是放大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作用的需要。

  临空经济展宏图

  最近5年,是我省航空业振翅直上的5年。2006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在同类机场增速最快。

  随后两年,年均增长率均在2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旅客吞吐量首破1000万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第一机场”。今年,预计吞吐量将达到1300万人次。

  我们不禁想起那一刻:2008年4月,扩容后的天河机场T2航站楼正式迎客。习惯了老航站楼的局促,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通透明亮的玻璃殿堂。

  短短2年之后,T3航站楼又在T1、T2航站楼的东侧奠基。如凤舞九天般的T3航站楼,给我们又一个如梦似幻的新希冀。

  伴着更大、更新、更美的机场,“临空经济”从酝酿步入前台。

  放眼全球,爱尔兰的香农机场依托机场的便利运输条件和巨大的人流、物流,成立了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吸引大量国内外资金和原料发展加工出口业,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发展。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航空城、美国奥兰多航空城等,均设立在机场周边,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新兴产业带。而在国内,北京顺义、广州花都的经济都靠航空港的带动而扶摇直上。

  据国际民航组织测算,每100万航空旅客可为周边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可带来1000个直接和3700个间接工作岗位;每新增一个航班将直接增加750个工作岗位。每天旅客吞吐量中约20%的人会在机场所在城市食宿,由此带动城市就业,形成多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平台。

  而今,在天河机场周边110平方公里内,武汉临空经济区正加密布局高新产业与航空配套产业。它将有望成为继沌口、东湖高新后,武汉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

  现代商贸物流进来了。汉口北成为汉正街最大承接地,热气腾腾地展开招商大战,“以贸带工、以工促贸、工贸联运、共同发展”战略加紧实施,以期重振大武汉商贸业雄风。

  先进制造业进来了。以盘龙城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基地聚集先进制造业,补足黄陂区长期以来的“工业短腿”。

  农产品加工进来了。华中首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成立,提速农业产业化。

  旅游经济进来了。以“木兰八景”为重点,优化现代都市旅游,带动旅游商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临空经济,伴着航空运输的起飞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