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博士教育严重缩水


背景介绍: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

■我国在读博士生10年增加19万

■有些博导本身水平有限,很难带出高质量的博士;

■我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式;

■3%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

■50%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

■60%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称博导为“老板”,师生关系变成“雇佣关系”;

■有的博导连学生的论文都不看,纯粹就是老板。喊老板是一种极其贬义的称呼。”;

■国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而我国没有淘汰机制,质量也就没有保障;

■各地,很多官员和老板也拥进校园争戴博士帽。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博士学位含水量增大;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每天会接触大量高端申请人和众多知名海外大学,对国外的硕士博士教育比较了解,在此仅以英国教育学博士为例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一、英国博士教育有严格的指导原则

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曾于2003年首次为包括教育博士在内的专业博士项目提供了认可标准。该委员会为专业博士项目的举办提出了以下原则:学生水平应与哲学博士相当;应该对知识和实践有所贡献;要有使学生群体能够相互学习的足够证明,如果学生群体规模过小,要有体现学生与其他研究生沟通与协作的证明;学业需在6年之内完成,但不能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毕业。这些指导原则对教育博士培养实践产生着实质的影响。


 

二、生源广泛,多为在职人员

英国教育博士项目生源广泛,不仅包括教育专业工作者,也有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工作者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职、自费、业余学习;在教育领域和教育相关领域已有稳固的地位;关注并对教育某些领域有兴趣。教育博土项目对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极具吸引力的原因在于:项目把学术知识与实践和专业工作相结合。这些项目都是由大学主导,强调大学的学术地位、研究技能和教育领域相关的研究与发展。教育博士的入学资格通常要求申请者要具有硕士学位、若干年的工作经历。有些大学还要求申请者提供一份研究计划,以体现申请者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对问题的批判分析能力,选择应用适当研究方法的能力,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出显著贡献的潜力


 

三、教学模块差异化,4年业余学习后可能一无所获

教育博士的培养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英国教育博士很少有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学生定期到所就读的大学接受强化教学,然后分散回到各自的工作单位。教育博士项目的教学通常以小组为基础。学生需要在小组中深入反思他们的专业实践,完成主要是基于他们专业实践的创新性研究。不同项目对学生作为学位必修的教学模块的数量也有差异,每一个模块都通过作业进行评估,作业长度从3000—6000字不等。所有的项目都要求学生完成2—9万字不等的学位论文,多数项目要求学位论文的长度为4—5万字。英国教育博士项目存在着这样独特的现象:在至少4年的业余学习之后,由于不能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一个学生可能一无所获。


 

中国的博士教育我没有经历过,在此不敢妄加评论,看到中国的博士教育信息,我只能说留学海外人数大幅增长绝不仅仅是中国国力增强这一个原因,我们的硕士/博士教育体制、我们提供的教育产品质量以及浮躁的功利心态,已经迫使人才被动流失,而潜在的外汇流失、思想输入才是更加需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