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生阅读近2000本经史典籍有多大可能性?
梁发芾
中国青年报报道,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叫孙见坤的“天才”,遭山西招办的拒绝。 从8岁开始,孙见坤迷上了国学,几年下来,他阅读了近2000本经史典籍,说起话来,更是一字一顿、用上许多古文辞,“像个老夫子”。http://news.163.com/10/0825/04/6ETIIRB500014AED.html
这篇报道中的国学天才似乎确实有些天才,不过今年参加高考的孙见坤,如果像一般的中国孩子一样,从6岁多入学,没有留级,那么,今年参加高考应该是18岁左右。假设他从8岁开始真正阅读中国经史典籍,到今天,他应该有10年的经史典籍的阅读史。10年阅读近2000册经史典籍,那么,平均一年的阅读量是近200本。一年365天,平均两天要读一本经史典籍。
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我感到,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古代经史典籍大多是非常艰深的,根本不可能平均两天读一本,比如四书五经中最为经典的《尚书》,《易经》,《诗经》,两天读一本会有什么收获?笔者当年在北大中文系专门选学了一学期的《诗经》课,到现在很多《篇章》仍然看不懂,一个中小学生两天读完《诗经》,会有什么收获?我不否认世界上有天才,但是,从8岁开始平均两天阅读一本经典委实让人不敢相信。
显然,近几年他阅读了近2000本经史典籍的说法是虚假的。那么,是不是200本之错?事实上,如果十年读200本的话,也是一年平均20本,不到20天 阅读一本经史典籍。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我感到仍然是不大的。如果说到了高中阶段或许还能达到这个阅读水平的话 ,八九岁的孩子是根本不可能的。
那么,这样的虚假的说法来自何处?显然,这样的统计数字应该是孙见坤给记者提供的。这种完全失实的表述表明什么?这只能表明这个孩子不诚实 。
我不敢肯定,这个孩子其他的表述还有多少是虚假的,不诚实的,不可信的.
现在,说另外的事情。
这篇报道显然是在指责陕西省招办墨守陈规,没有给一个考试分数不到线的国学天才打开方便之门。你看,即使是8个教授的请求,陕西的官员也没有通融。
我觉得,陕西招办的官员做的很好。在目前中国根本不讲规则的现实条件下,他们做得非常好。既然招生规则中没有说可以给这样的天才网开一面的规定,那么,凭什么给他特例?8个教授请求又怎样?如果陕西招办开了这样一个口子,你想想,有本事找到8个教授的权势者还会少吗?以目前中国教授的无良无耻,拿了人家的好处或受到人家的诱惑,压力,推荐一下有什么难?如果8个教授的请求就可以网开一面,比教授更有来头的处长,局长,市长,厅长,也聚集那么十个八个进行请求,怎么办?以中国的权力通吃的现状,你给8 教授能打开方便之门,我不信你不会为8 处长8 局长也大开方便之门!
孙见坤也许国学上有特长。可是,他不诚实。他给媒体提供的近年阅读2000本经史典籍的谎言,让我怀疑其他的所有表述。8 教授的请求,因此也让人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