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了,这个暑假有太多的事情。其中,最为吸引我的就是“圣元奶粉”和南京的“小龙虾”事件了。暂且不说,这两起事件的孰是孰非,也许相当复杂。但是,这两件事都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流程和结果惊人的相似。首先,就是先出现受害者,比如性早熟的儿童和肌溶解症患者;然后,临床专家对其进行诊断,提出诊疗意见;然后,是社会关注,比如媒体曝光以及企业公关;然后,有关部门关注;然后,上级专家出场讨论,否认有关联;然后,有关部门正式表态否认有关;最后,得出结论,原因复杂,食品(比如某品牌奶粉或者小龙虾)与疾病(比如性早熟或者肌肉溶解症)无关,可以放心食用。。。。。。。。
我虽然不知道,有关专家和有关部门是如何考量这些问题的,但是,我认为,在短时间内,这样草率地否定临床专家的意见,得出相反的结论,没有体现对于临床专家的尊重,也没有体现对于知识客观规律的尊重,是在误导公众。对于有些问题,我们可以用官方的权力进行学术的压制,比如认可曹操墓的真实性,毕竟这无关人民的生命安全,然而,对于医学,如果不能客观承认科学,那很可能导致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
圣元奶粉的事情,我就不说了,因为卫生部有卫生部的苦衷,我可以理解,我们可以等,像美国一样,等上48年,也可以。说说南京的小龙虾吧。我认为,有关部门专家的说法,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运用的学术方法不恰当,得出的结论明显误导民众和政府领导的决策。
据《扬子晚报》报道(http://news.sohu.com/20100825/n274448015.shtml), 8月23日,南京市卫生局组织临床、疾控、卫生监督相关专家,讨论分析了食用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症的关系以及可能的致病原因,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过量运动、醉酒、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药物影响、代谢异常以及遗传缺陷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查明食用龙虾与产生横纹肌溶解症的具体关联因素。南京市疾控中心与江苏省疾控中心主要依据就是,“中毒人数高度分散,出现的几率较低,全市一天有几千甚至几万人在食用龙虾,平均每天发病大约1~2例,从发病几率上说较低。”
但是,同时江苏省人民医院肾科刘佳主任表示,“从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我们收治的病人出现食用过龙虾的症状,从食用龙虾到发病的时间差不多,症状也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确定,收治肌红蛋白血症的病人和曾经食用龙虾有关。”
两个说法,完全矛盾,到底听谁的呢?如果不是医学专业人士,那么,我们看热闹,谁人多,谁就对,所以,信疾控中心,吃小龙虾不会肌肉溶解;如果是医生,那么,我们信自己人,听刘主任的,不要再吃小龙虾了。不过,科学就是科学,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既然,双方都是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循症医学的分析,那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们的统计学依据。
虽然,我不很懂统计学,但是,我在法国的指导老师是一位统计学和医学双博士,他告诉我,统计学分析是要有条件的,进行统计学分析必须满足条件,选择正确的模型,否则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根据横纹肌溶解的疾病特点,南京有关部门的疾控专家显然错误应用了流行病学的调查原理的,南京有关部门认为这次中毒是数高度分散,出现的几率较低,这个结论是显然错误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肌肉溶解症本身就是罕见病,而疾控中心采用的分析模型是用于常见病,比如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从文献的数据看,南京吃小龙虾者肌肉溶解发病率是惊人高的。为什么呢?根据文献报道,虽然我国缺乏流行病学的数据,但是,美国横纹肌溶解的发病率是每年万分之二(急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非少见。付平,张凌,2009 - 2009中国肾脏内科医师年会)。就算是南京每天有1万人吃小龙虾,每天都有2至3例,而且有十多天了,就说明南京吃小龙虾的人发生肌肉溶解的发病率为每天万分之二,为美国一般人群的365倍。如果,我们认为,南京不吃小龙虾者的横纹肌溶解症发病率与美国持平,那么吃小龙虾可以使其危险性增加数百倍,这难道还不危险吗?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临床医生不用详细地分析数据,就可以得出正确的诊断了。有关疾控专家的言论显然已经不能证实其知识可以胜任目前的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应该安排其下岗重新培训和学习。
而且,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目前已知有200多种了,其中创伤是主要原因,因此常见于地震等天灾之后,而见于小龙虾这样的人祸,还是很少见的。比较类似的就是,前期被炒热的抗乙肝药物——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导致的横纹肌溶解。但是,您知道这两种药总共引起了多少横纹肌溶解的病人呢?据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7月22日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0期) 》“警惕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类抗病毒药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的横纹肌溶解症”报道(http://www.sda.gov.cn/WS01/CL0304/51602.html),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共6年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替比夫定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病例报告7例,其他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具体表现为肌酸磷酸激酶升高41例次、肌痛10例次、肌病7例次、无力4例次、肢体疼痛4例次、肾功能异常1例次、肌炎1例次。拉米夫定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病例报告19例次,其中肌痛报告10例次,其次是关节痛5例次,肌酸激酶升高4例次(均高于正常值10倍),但无横纹肌溶解病例确定病例的报道。同期,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通报(不含我国)为,替比夫定引起横纹肌溶解2例次,拉米夫定引起横纹肌溶解14例次。加上我国的确诊横纹肌溶解病例数,这两种药物6年中,总共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病例数仅为23例次。而此次,南京的小龙虾在短短几天内,就引起了横纹肌溶解病例20例,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不仅南京如此,今年8月4日,岳阳一家医院收治了2批共5名食用龙虾中毒的病人,当地医生表示,基本可以断定是“横纹肌溶解症”。在8月12日,湖南益阳也发生了类似病例。所以,仅在8月这一个月内,我国小龙虾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病人就至少已经达到了25名,已经超过了6年来,全世界因使用抗乙肝药物导致肌肉溶解的病人数,而这两种抗乙肝药物被认为是导致肌肉溶解的高危药物,而且吃小龙虾常有同时发病的病人,这已经高度提示了小龙虾是导致肌肉溶解症的高危原因。有关部门应该立即发布警告,提示小龙虾导致肌肉溶解的风险,同时,建议卫生部和国家CDC启动紧急程序,尽快查明小龙虾引起肌肉溶解的原因。大家为了健康也应该暂停吃小龙虾,即使自己按照专家的意见做,目前也不能确定安全,因为一些病例的发生就是按照安全程序来做的。
说实话,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专家的意见很难达到美国的水准,一些临床医生都诊断明确的病因,往往在他们那里成了谜团。这主要是知识的原因,我国的预防医学最近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主要是在统计学方面,有了新的方法,有了新的软件,但是,基础医学知识却没有跟上,在公共卫生学院的基础医学研究,尤其是免疫学等与预防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医学学科,在国内几乎没有,而国外的公共卫生学院则很强,比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免疫学就是世界一流的。公共卫生管理十分重要,甚至超过了临床医学,因为它决定了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疾病防控政策,不能有任何闪失,一旦发生失误,必将导致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受到巨大的危胁,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
最后,呼吁大家暂停吃小龙虾,尤其是大个的,同时,应该警惕肌肉溶解症的发生,一旦有异常,应该立即去医院检查,并提示医生吃过小龙虾。另外,我国南京报道的龙虾肌肉溶解症病例都是比较典型的,而根据文献报道,一些肌肉损伤并不典型,只有肌痛、关节痛、肌酸激酶升高、肾功能异常或肌炎当中的一种或几种症状,大家吃了小龙虾以后,也要警惕这些症状的出现。这也提示我们,南京的小龙虾事件中的受害者可能远不止目前已经确诊肌肉溶解的20例,而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个事件。
这次南京的小龙虾导致肌肉溶解事件确实有些恐怖,所以,有网友称之为“恐龙病”(恐怖的龙虾病),我也觉得很形象,所以,我们以后不如把吃小龙虾导致的肌肉溶解症称为“南京恐龙病”好了。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