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媒体在报道中煽情地写道: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08月25日 中国青年报)
八名教授联名请求被省招办按制度拒绝以后,很多人开始感慨“一千个教授也抵不过一个橡皮图章”,言外之意似乎是批评陕西招生办教条主义官僚作风。但这次招生办一旦给了八个教授面子,今后怎么应对“非天才”也去弄几个教授联名请求呢?所以,招生办“严格”的做法并没有错,只要招生制度未作整体调整,就不该轻易对个别人网开一面,哪怕他是个天才。
招生办挨批,招生制度自然也是被人诟病的重点。“天才”自己也不禁发问:“这种卡人的制度怎么消除呢?”可见僵化的制度容易扼杀天才已渐成社会共识,这本来是好事;但如果这观点被滥用,也容易成为坏事。对很多现存问题的反思,就停留在了责怪制度的“终极”,而这样的责怪常常是留于空泛,对解决具体问题毫无裨益。
招生制度的改革自然需要推进,但天才不是衡量招生制度优劣的标准。能有一个完美的招生制度,保证所有人找到最妥切的归宿么?只怕很难。更何况“天才”的称号从来都是属于那些超出常人想象、不断挑战制度极限的人。如果被现有制度轻易限制了手脚、扼杀了光芒,那样的人或许就未必是“天才”。孙见坤进不了一个普通优等生就能进的复旦,是否他的国学才华就从此泯灭?自然不会。只要他有心,八位教授有意,“天才”有的是办法继续研究深造。
“天才”的遭遇令人遗憾,也会推动制度的不断改革。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们与其去空泛地去抱怨制度,不如从自己做起,给“天才”们最切实的帮助。鲁迅说:“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现实中的很多天才不只是被制度扼杀,也缺少成长的社会“泥土”。如果没有社会对大学学历证书的病态崇拜,孙见坤进不了复旦又有多大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