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名著小说《镜花缘》第十一回里,讲到海外有一个君子国。君子国好让不争,素有礼乐之邦的称谓,这里“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民风淳朴,俨然如世外桃源。小说以主人公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的海外所见所闻为我们描述了生动有趣的一幅幅异国风貌,其中,君子国里面的买卖规则和风气很值得今天的人们思考。
君子国——
“离城不远,只见城门上写著“惟善为宝”四个大字。进的城来,只见人烟辏集 ,作买作卖,接连不断。衣冠言谈,都与天朝一样。这里的天朝指得就是大唐。
现在的市场经济规律是买卖双方是耍尽小聪明,买方为多节省几个铜板不断砍价,卖方为求获利多多而大都虚报价格。但君子国里的买卖确是完全相反,买家都是埋怨卖家把好货卖的忒便宜了,而卖家则是不断唠叨自己的货不好,反而抱怨买家给的钱太多了。在这里你再也看不到那些讨厌的、坑人骗人的奸商了。
镜头一:
在里闹市,一人在那里买物,手中拿著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买者不还价却还要主动提出添价,否则买回去内心不安,如果卖货人不肯加价,就是不打算做买卖了。
再看卖货人如何答话。只听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渐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真是君子国啊,卖货人不但不加价,反而自称要价之中已有水分了,如果客户不砍价,这次交易是没法做了,请客户再到别处逛逛看看。想不到,天下还有把客户往门外推的道理,在君子国里,这确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再看买货人如何说话。那人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试问那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就这样双方拉锯谈之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价。买者赌气,照数付价,却只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那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走过两个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买者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看来在君子国做笔买卖也不容易,买者想多付点钱也走不成的,卖家想照价卖掉完货也不可能。在这种买卖互相谦让之中,非但没有湮没商品的价值,反而愈加使商品的价格更趋近于真实的价值。
镜头二:
市中有个小军,也在那里买物。小军道:“刚才请教贵价若干,老兄执意吝教,命我酌量付给。及至遵命付价,老兄又怪过多。其实小弟所付业已刻减。若说过多,不独太偏,竟是 ‘违心之论’了。
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君子国里的交易规矩就是不一样,买卖价格都是靠顾客随便给,顾客出价后,卖货方却又嫌多,双方互相指责违心,不实在。我们看卖货人是如何回答的——
卖货人道:“小弟不敢言价,听兄自付者,因敝货既欠新鲜,而且平常,不如别家之美。
若论价值,只照老兄所付减半,已属过分,何敢谬领大价。”
象‘货色平常’之类的本该有买方故作挑剔说出的话,在君子国里却是出自卖家之口,的确风气不一样。再看买家如何说理——
只听小军又道:“老兄说那里话来!小弟于买卖虽系外行,至货之好丑,安有不知。以丑为好,亦愚不至此。第以高货只取半价,不但欺人过甚,亦失公平交易之道了。”
这位买货的小军说,我是识货的,你好货贱卖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这样做真是太欺负人了。但是卖家也是嘴不饶人,自有一番道理——
卖货人道:“老兄如真心照顾,只照前价减半,最为公平。若说价少,小弟也不敢辩,惟有请向别处再把价钱谈谈,才知我家并非相欺哩。”买卖到了这个地步,快谈崩了,你客户还说价钱要的低,请到别处转转,货比三家,去找家要的高的。和镜头一场景一样,向客户下逐客令了。
到了这个地步,买货人只好付了半价,随便挑选了几样货物,但想走也没那么容易,被卖货人一下拦住了。
卖货人忙道:“老兄为何只将下等货物选去?难道留下好的给小弟自用么?我看老兄如此讨巧,就是走遍天下,也难交易成功的。”呵呵,这君子国里买东西,还不让挑下等货买,否则就是看不起卖家,属于讨巧之人。
这下子可把买货的小军急坏了,忙道:“小弟因老兄定要减价,只得委曲从命,略将次等货物拿去,于心庶可稍安。不意老兄又要责备。且小弟所买之物,必须次等,方能合用;至于上等,虽承美意,其实倒不适用了。”既然减了价,我拿点成色差点的货回去,心也可以安顿啊,再说我挑选的这些下等货的确很适合自己用。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总该可以了吧?没想到卖货人仍然坚持己见——
卖货人道:“老兄既要低货方能合用,这也不妨。但低货自有低价,何能付大价而买丑货呢?”
看来想走,只能是“强买”了。那小军听了,也不答言,拿了货物,只管要走。那过路人看见,都说小军欺人不公。小军难违众论,只得将上等货物、下等货物,各携一半而去。
在君子国的交易行为之中,读者很容易看到中庸之道是最终解决这种无休止谦让的法则。价格谁来定?既不是物价局,也不是生产者,也非消费者的估算,而是在各自的谦让之中达成的。
镜头三:
一场买卖已经成交了,买主正准备携货要走,却又被卖主拦住了。原来是卖主接过银子一看是上等成色的好银子,相当于贵卖了货物,要求找回一些钱去,买主说,等以后再来买时,扣除一样。但卖主仍然不肯,说以前有人也经常来照顾生意,曾把多余的银子存在这里,说好以后再来货算账,谁知竟一去不来。这不是让我来生变驴变马还人家吗?与其日后买物再算,何不就在今日?况多余若干,日子久了,倒恐难记。
彼此推让许久,农人只得将货拿了两样,作抵此银而去。卖货人仍口口声声只说“银多货少,过于偏枯”。奈何买主业已去远,无可如何。 这时,忽见有个乞丐走过,卖货人自言自语道:“这个花子只怕就是讨人便宜的后身,所以今生有这报应。”这么一想,就把多收的钱全部给了乞丐。
以上三个交易镜头似乎为我们揭示了君子国人之所以谦让有礼的文化背景,一是儒教的教化,而是因果报应。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那是要遭来世报应的,这是对商家而言;即使是消费者也是如此,买人家的东西如果少支付了银两,千万不要沾沾自喜,那是遭报应来世还账的。
君子国“好让不争”的市井文化,有人说,这毕竟是小说,这样的买卖行为是违反市场逐利规律的。那么君子国里的买卖行为真的违反市场规律了吗?市场规律第一个要素是自由交易,这一点,君子国里的人是符合的;第二个价格,君子国里的市场价格是靠买卖双方彼此谦让形成的,既不同于今天自杀式的价格战,也不同于垄断部门的价格暴利;第三个要素是竞争,君子国里的市场竞争既有卖家之间的竞争,也有买家之间的竞争,卖主力争少要钱,售出上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君子国完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素,唯一不同与现在概念的是,今天的人追逐的是利,君子国人追逐的是义。逐利虽然表面造就了市场的繁荣,但多是垃圾产品、垄断产品,比如毒牛奶、毒大米、转基因食品等;逐义虽然表面大大降低了GDP,但却很好的维护了市场健康。“君子”、“义”这几个字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市场的运转,你根本不用担心什么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会发生扭曲变形,因为人人都想奉献出最好的产品给客户,而客户也都想着多给钱才对得起良心,在君子国里,价格始终是无限逼近价值的,所以说,君子国的市场是可以运行的,这样的国度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欺诈,当然也是和谐的。(撰文,葛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