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农民利益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农民利益的过程 

王 淼

 

前不久召开的第6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的主题是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会议的讨论很激烈,可谓见仁见智。但从讨论中,笔者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城乡一体化改革固然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但具体的改革策略选择确实还有一个立场问题。也即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究竟是站在城市、工商业和市民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立场上。

站在三农的角度看问题,应该想到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作出了很大牺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农村的面貌,让农民更多更好地享受现代化的成果。这也就是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但从很多地方的实践看,进行城乡一体的改革,首先考虑的是土地问题,其出发点则是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腾出更多的土地。以新华社近日报道的山东诸城撤销全部行政村为例,报道称,诸城是个工业强市,据测算,如果农民全部实现集中居住,则可置换出8万亩旧宅基地,对于这部分土地,诸城考虑复垦或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类似这样的试验还有很多,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些改革会给一些农民带来一定的好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进行这些改革的出发点仍是从农村置换出更多的土地,以供城市所用。

在论坛的主旨发言中,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一些地方强力推进村庄撤并,大量农民被迫集中上楼居住的风潮表示了深深的担忧。他认为,农村社会的血缘、地缘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客观传统,既有其保守的方面,也有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起到减压阀、稳定器的积极作用。在没能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之前,就用消灭传统村庄的做法去强制性地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其长期后果现在难以估量。他说,我很担心一些地方会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中国社科院的于建嵘研究员也指出,现在说城乡一体化,消灭农民户口,但如果只有市民的身份,而没有市民的生活,这样的市民户口有意义吗?从现实的国情看,对于农民市民化所需要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我国的准备显然还远远不够充分。这也就出现了一些地方农民集中上楼后,远离承包地,种地养殖不方便,基础设施不完备,甚至没有下水管道,生活更加不方便,从而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

而且,令笔者担心的是,在城市强势、GDP主导下的一体化:谈到变相征占农民工地,政策来得特别快,甚至完全不管农民是否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是否能够适应这样一种急速的变化。相反,谈到已经进城的农民工的权利,对于保障他们在城市享受和市民同样的就业、居住、教育和社会保障权利,政策总是踟躇不前。

因此,笔者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的城乡一体化需要如火如荼地推进,但前提一定是要站在三农的立场上。没有这样一个立场,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就不能让农民从根本上受益,也可能会在将来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这绝非危言耸听。(中国改革报2010823日)

说明:本文原标题为《城乡一体化应站在农民立场上》,上版后因有不同意见为编辑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