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首饰的朋友,可以随口说出一些国外的奢侈品牌,甚至讲述一些首饰的制作工艺,流行的风格、造型等,但是大家对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工艺又了解多少呢?其实我们中国才是珠宝之乡,首饰制作工艺从古到今都是一流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秘花丝镶嵌这门古老而又充满尊贵与时代感的东方绝学。
花丝镶嵌为我国特种工艺之一,又被称为细金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等装饰品。丝,在商代青铜铸造时代已出现凹凸"丝"状纹饰。在汉代已出现成形的金丝编(汉代“金缕玉衣”),并有非常细致、精巧和完整的花丝镶嵌作品。
用玉衣作为葬服,这种帝王的葬服制度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直到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并说这纯属“愚俗所为也”,该制度才被消除。但这种制度在汉朝却十分盛行。据说汉武帝兄长,蜀汉皇帝刘备第十三世先祖,第一代中山国国王刘胜有一件惊世骇俗的绝世珍宝,不是他物而是一件死后穿着身上的“金缕玉衣”。考古学家在今河北满城县的陵山上发掘了刘胜墓,其墓穴开凿于山岩之中,为规模宏大的崖洞墓,墓室豪华宛如一座宫殿,其墓葬的奢侈、豪华程度令后人惊叹,墓内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尤以“金缕玉衣”闻名世界,这也证明了上述传闻。
这件“殓服”由2498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约1100克,“玉衣”内还有玉璧18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从玉片的锯片、钻孔、抛光、金丝的拔制及玉衣的整体编缀,都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制作工艺——花丝镶嵌绝技。锯片采用了“砂锯法”和具有较高效率的轮轴切割机械;钻孔采用“砂钻法”,有的小孔直径仅1毫米,足见其工艺之高超;抛光采用了“砂轮”和“布轮”等先进的打磨工具;金丝采用“抽拔”工艺制作而成,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了退火的热处理工艺,有的金丝横断面直径仅为0.08—0.14毫米,足见当时拔丝工艺水平之高;玉衣编缀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了交叉式、套联式、并联式和结联式等不同编缀方法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玉衣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金缕玉衣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玉片为岫岩玉制作,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
嵌,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琉璃嵌和玉石嵌,到了北齐已经相当精美和完善。饰品金光腾耀,丝嵌斑斓,精巧独致。花丝镶嵌工艺在唐代为高度发展阶段,工艺已达到相当娴熟程度,可谓出神入化。到了明清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发展,达到技艺高峰。
花丝镶嵌造型逼真,图案繁复,制作精良,技术含量极高。它融合了多朝代、多民族的宗教、文化、美学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手工工艺和造型特征,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由一根根花丝到制作成一件完整的花丝镶嵌艺术作品,前辈们总结出各种制作方法的口诀;花丝是掐、填、堆、垒、织、编、攒、焊等方法,镶嵌是搜、崩、挤、镶石、闷、锉等方法,錾刻是平、阳、丝、抬、踩、镂空、脱孔等方法,由于制作手法日趋多样,打坯制胎成型工艺已可以打造各种器型,形成了成套的捶打技法,烧蓝;点翠工艺也得到普遍应用使首饰、工艺品更加精美。
到了清代,花丝镶嵌工艺进一步发展,分工更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清代宫廷的金银工艺风格与明代不同,更加精细,装饰亦更加繁琐复杂,名品不断涌现,如今很多都成为国宝奇珍。故宫珠宝馆陈列的金瓯永固杯、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金嵌珠宝朝冠顶、“金枝玉叶”大盆景、“点翠花鸟”大挂屏、银质烧蓝“鹤鹿同春”等,均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精品。
花丝镶嵌是燕京八绝之首,通常艺术品的美感和奢华往往就是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花丝镶嵌制品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惟妙惟肖。大型摆件,酒具、茶具等收藏品、小到珠宝首饰,花丝镶嵌都可以应用其间,可以说是八绝中实用性最广的一门艺术。清代很多宫廷艺术品,为表现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意义,往往是用金丝点缀其间,花丝匠人们也是极尽能事,以头发丝上雕花的精细,将金银原料的材质美表现到极致。
西方珠宝首饰固然以简约、大气等设计特点引领着国际流行趋势,他们的制作工艺也固然先进、现代化。不过真正的手工艺制品才代表了人类追求美丽的智慧精华,花丝镶嵌虽然古老,但其精致、细腻、华丽的特色同样代表了另一种颠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