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在外省播出之后,引来了很大的争议,然而,在观察中得知,真正看完的人并不多,媒体上称之为“高开低走”,这让该剧的编导们颇感郁闷的同时也抓住了把柄,成为不认可观众负面评判的理由,并一再建议“看完了再说”,此乃议论的前提,以此来诱导人们要耐心地看完该剧,此说意味深长,一举两得,既可以搪塞反面意见,又可潜在地起到提高收视率的效果,然而他们忘了,没有看完就一样有发言权,这是红学界中的一个怪现象,许多人没有看完《红楼梦》,只看到前八十回,却可以大肆评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红学界里成为一种例外,面对人们的热议,为了配合新剧在北京的播出,又有“一人一个红楼梦”铺天盖地而来,让人奇怪是人,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多数人们的认可,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它暗示人们,既然认可了“一人一个红楼梦”的说法,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也就没有必要为坚持个人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也为宽容对待新版《红楼梦》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理由,都是红楼追梦人,应该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谁都不应该去强加对方。
对于“高开低走”本身,反映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好就看,不好就不看,好就多看两眼,不好就换别的,对于观众来说,许多文艺作品都是这样,观众本身就是挑剔的,不是什么都可以接受的,因为那需要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和金钱,谁愿意将这样宝贵的东西消耗在并不喜欢的作品之中?许多人都是以一种期待的心情面对自己选择的作品,在期待中由于失望而放弃也属正常,此种情况下就不能议论了吗?显然说不通,鸳鸯在抗婚中说过“牛不吃草强按头”的话,颇有深意。
曾经就有“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是否源自“一人一个红楼梦”之前,没有考证,但一定是源自人们观点不一的理解和争辩,对于名著,人们的关注多自然很高,改编名著,更是容易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由于人们文化程度和人生经历的不同,造成了欣赏水平的差异,在理解上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红楼梦》作为关注度极高的名著,在理解上也是鸡一嘴,鸭一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更有甚者,因为观点不一而老拳相加,此种状态下,“一人一个红楼梦”便成为一个制造和谐气氛的“润滑剂”,起到了打圆场的效果,什么叫“打圆场”?:它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为目的的一种语言行为,说得再精确一点就是中庸之道,在观点不一,争论不休的时候,这倒是一种很好的化解矛盾的做法。
中国有那么多人口,“一人一个红楼梦”,该有多少个红楼梦呢?又该有多少个宝黛钗呢?又该有多少理解和观点呢?简直无法统计,更无法统一,结果是,理解名著没有标准,没有对错,拍摄名著也是这样,“一人一个红楼梦”的真正用意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