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任“村官”,也是上山下乡?
昨日《新京报》一篇题为《河南19副处以上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 表现突出优先提拔》的文章披露,这19名党员干部分别来自河南省直19个单位,级别都在副处级以上,年龄最小的37岁,最大的53岁。所驻的19个村覆盖全省18个省辖市,均是贫困村,也是村党组织建设相对软弱涣散的村,不少村党组织书记人选处于缺职状态。
既然有“第一书记”,那肯定有“第二书记”、“第三书记”了。我不知道一个小小的行政村,弄这么多的书记是从何时开始的?只是凭我30年前在农村生活的经历,省委、地委、县委设“第一书记”、“第二书记”的时候,大队(行政村)也只有一名书记,连副书记都没有。现在省委、市委、县委只设一名书记了,而村党组织却设“第一书记”、“第二书记”来,难道行政村在“党政分家”使领导扩充一倍后,党组织再次臃肿起来了?
我确信目前存在某些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但派出和县委书记平级的处级干部,去村里任“第一书记”,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这种做法,一定会让乡镇党委书记及乡镇其他领导感到尴尬,因为今后工作中,是具有县处级身份的村“第一书记”向科级身份的乡镇书记汇报工作,还是科级身份的乡镇书记向县处级身份的村“第一书记”汇报工作?村子里有了县处级的“第一书记”,而且这些“第一书记”都是“省里派来的”、来自于“大领导”身边,表现好的还能得到优先提拔,并且他们来此挂职,还都不同程度地带有项目和资金,乡镇领导还敢理直气壮地对他们实施正常的管理吗?
目前去村里挂职的种类还有很多,如由市直、区直机关派干部“挂职”任村书记、鼓励大学生任村官,等等。
笔者曾就“大学生村官”政策发出过质疑,认为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得不偿失。
因为一般来说,那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外地人”,一年时间恐怕也很难真正搞清楚村里的情况,尤其是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宗派关系、邻里关系,而第三年就又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去向,真正安心在村里工作的时间很短。另一方面,面对地方势力,大学生村官能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是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目前“村油子”过多,极有可能导致本为“一张白纸”的大学生,过早地被泡在了大染缸里。
笔者联想到40年前国家曾给那些几乎没有受过正常教育的中学生带上“知识青年”的帽子,然后让他们上山下乡,无非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分散之后可以避免他们在城市闹事。这“大学生村官”制度,其初衷或许和40年前相似,也无非是让他们推迟几年就业,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是大学生“上山下乡”而已。
河南“这次派出的19名省直干部只是一个开端,旨在为全省大规模选派干部驻村任职探索路子,”会不会是通过官员“上山下乡”来给过于臃肿的省级职能机构消肿呢?
河南这个路子要是探索得顺利,也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处级干部、厅级干部,将被任命为非政府机构、非财政资金保障的村级组织去任“第一书记”。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会不会最终会出现省部级的村“第一书记”呢?
我的相关文章:
别让“挂职干部”扰乱编制管理
党委减副,不能令其他班子更加臃肿
发改委副主任又“十全十美”了
20位副秘书长:职数“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沾化15县长助理免13名,发改委怎么办?
北川别学发改委,一正十副太臃肿
新闻链接:
河南19副处以上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 表现突出优先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