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家人的宗祠风水情结
-----兼论宗祠文化
曾祥裕(杨公风水研究与培训网 QQ175613195,电话 13766307454)
在广东梅州等地考察宗祠风水
问祖寻根,追宗祠起源;探秘访盛,说家族兴衰。我在广东梅州等地考察宗祠风水时,觉得风水深深植入客家人的心壤上。近来,我 考察 刘氏宗祠和谭氏宗祠。
丰顺县仙洞村流田是个山青水秀之地,刘氏后于冯氏进入流田。冯氏人丁兴旺,读书人多,缘于这块风水宝地。这让刘氏羡慕不已,但是先行者占据了风水中心地带,刘氏只能远离风水宝地中心地区,择地安居。客家人敬天敬地,孝敬祖先。各姓氏在营建宗祠上也是暗中较劲,因为这是一个体现各宗族兴衰的窗口。
为了让宗祠历经岁月考验,有助于后人兴旺发达。各家族不惜财力请风水名师勘测和定向放水。定向力求四神格局,排水防潮用三神排(放)水法。
经测,冯氏洞村均安楼坤山艮向兼未丑己未分金,天井甲口放水,总水口为甲,庚酉水、巽巳水来,发三房,丁财两贵,二房一般,大房比二房好。 冯氏另一祖屋为船型,丁山癸向兼未丑,辛未分金,天井放水艮,坤、巽水上堂,巽峰高耸,星体为土,甲峰,亥峰,壬峰,坤峰,未峰,丁峰,丙峰秀丽,发房份不祥。
易友说其祖上是印尼华侨,在国外勤奋工作打拼做成农场主,积累颇丰财富,思乡心切,回家择一地做祖屋,所购之地铺满银元才获得,外姓人不许刘氏祖屋地基高于他们的阳宅,只好将地基低于路面。
经测,刘氏总祠坤山艮向兼申寅,壬申金龙,后有靠山,层层叠叠,左庚酉水来,右巽巳水上堂,天井放水出癸,乾、艮、巽、巳、坤等峰秀丽 ,其中艮峰秀丽形似金元宝,左右护砂有情,前面有半月池,此祠建好发丁,一共7房,其中,三、四、七房在本地发展,其他房外出。三房发丁最多。
后来刘氏各房另建分祠。刘氏耕心堂坐山立向庚山甲向兼酉卯,癸酉分金,天井放水出癸,巽、辰、坤、乾、亥、壬、子峰较秀。
刘氏田心堂坐山立向庚山甲向兼酉卯,癸酉分金,天井放水出癸,巽、辰、坤、乾、亥、壬、子峰较秀,三房先发贵财,人丁好过长房,二房发财发贵发丁,人数占7成,长房人丁少,也有人发财。
振璋楼正厅坐山立向庚山甲向兼酉卯,癸酉分金,天井放水出癸,大门壬山丙向兼子午甲子分金,巽峰,辰峰,坤峰高耸入云,乾峰,亥峰,壬峰,丁峰也秀,大房发丁。
路经丰顺县大龙华镇时,听人说此镇为原深圳市委纪检书记潭某的老家,潭家祠堂出了不少人才。我们兴致勃勃地下车考察。大龙华一江两岸美景让我们大饱眼福,群峰竞秀,素有“风水宝地”之称,龙鲸河蜿延而下,曲水西流,山潭碧绿如玉,游鱼可数; 海拔800多米的大龙华镇鹞峰山顶——泰岽鹞峰,秀插云宵,举目望去,小山环鹞峰而生,连绵起伏,鹞峰如印如笔,鹞峰汇铜鼓之魂,携龙鲸之气,孕大田之灵,育人文之秀。经测,谭氏祖祠为寅山申向兼甲庚,壬寅金龙, 甲、午水上堂,天井放丁水,甲峰癸峰辛峰秀丽高耸,水口庚酉。
客家先民之所以重视宗祠的建设,有着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就是血缘纽带。它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成为激励族人上进,报效国家的家族精神和物质支持的动力。这种强烈的崇宗敬祖理念,源于中原,客家尤甚,以至客家人在对祠堂的修建时,力求尽善尽美,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祖先祠堂寒酸。因此,象征着宗族村落核心的宗祠在聚族而居的客家人的生活空间中,礼堂建设的地位特别突出,其它居住建筑则以之为核心,围合在其前后左右,这样构成了客家古村落建筑生活空间的组合原则,而且大多建筑立向以宗祠定向为参照。
我记得江西省吉安县横江镇的“唐贤坊村”的萧氏宗祠就是如此。据萧氏族谱记载:“萧氏宗祠”始建于宋,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横江镇滩头村(现为江边村)的萧懋爵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于江边村东立“唐贤坊”,建村称“唐贤坊村”,命次子萧登分居该村。现可见该村居中屹立着一座雄伟气派的砖木结构的“萧氏宗祠”,祠堂正厅,中堂横匾上刻着“敦伦堂”三个苍劲庄重的红底黑字,可见伦理教化的重要性。在客家村落中,宗祠往往是全村最雄伟气派堂皇的建筑,可以这么说是无一例外。
寻乌吉潭镇上车村的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1993年第二次重修(第一次重修在乾隆年间),占地面积1233平方米。祠堂前一泓清澈的月池,既纳风水,又是消防水源。祠堂正中是3开间的砖混建筑,设有廊门和抱鼓石,阶前立有一对红石狮。进入宗祠,前后两进,这是赣南宗祠的常见格局。中间的宽大天井,成为孩子们的嬉乐场所。上厅祖龛中,放置着寻乌潘氏开基祖潘任的牌位。
宗祠一般处于风景优美的环境之中。如潘氏宗祠旧有八景,它们是项山甑、黄金潭、鹧鸪岽、五指峰、片月池、莲花寨、金刚山、阳古岽,对八景也均有诗赞。
风水宝地的构成,不仅要求“四象毕备”,即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并且还要讲究来龙、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阳宅十书》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富,最为切要。”“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当容万马……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水环抱贵,左右有路亦如然。”“更须水口收拾紧,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宽,案近明堂非窄势。此言住基大局面,别有奇特分等第。”这是一种从大环境而言的风水宝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南方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重重护卫,中向部分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这样就是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正如佛隐《风水讲义》中所说:“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脉,穴位突起,龙砂虎砂,重重环抱,外山外水,层层护卫的发福发贵之地。”
一般来说,宗祠所在地必有曲水环抱,而且前有一半月池。这是因为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几乎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
《水龙经》中说:“穴虽在山,祸福在于水。”“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因为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山以水为血脉,本身就是有机的。《黄帝宅经》的观点更为明确:“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这里明显地把宅舍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是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亦有着非常深厚的哲学底蕴,如《管子·水地篇》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王充《论衡·书虚》说:“天地之有百川也,犹人之有血脉。血脉流动,泛扬动静。”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国强民富,农村不少地方时兴重修宗祠之风,修建宗祠绝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动,而是弘扬中华民族尊祖敬宗、敦亲睦族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和文明底蕴,以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为核心的宗祠文化,就是反映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执着信念,折射了传统文化合群和众的基本精神。宗祠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宗祠文化包括很深奥的历史内涵,宗祠文化凝结着深厚的血缘亲情,宗祠文化充满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宗祠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魂宝和富矿,需要我们去开采,去提炼,去发扬光大。正因如此,我们在建设好宗祠的同时,更有理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利用好,把宗祠建成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庄严场所;建成敦亲睦族、和群合众的和谐场所;建成教化子弟、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 但是宗祠选址和恢复要符合风水法度,不可随兴迁移或破坏原有的风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