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长性应该是创业板之魂。但随着中报的一份份披露,创业板高增长的光环却在不断褪色。人们恍然大悟,传说中的“两高六新”(高科技、高成长;以及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其实也不过如此,大部分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甚至不如中小板,这让估值高高在上的中国创业板颇为尴尬。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3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的仅有四家,共有16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有5家创业板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其中华平股份中报净利润降幅高达76.60%,南都电源中报净利润同比下降了69.48%,网宿科技和奥克股份中期净利润也同比降幅超过20%,尤洛卡中期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5%;截至8月13日在已公布中报的182家中小板公司中,有17家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0%,有21家净利润同比增幅介于100%至200%,有2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介于100%至50%,合计起来有94家中小板公司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占比超过一半。通过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指标来对比,创业板高成长性显然是有水分的,高成长性只是为高估值、高价发行、高价圈钱打造的一个“标贴”。一旦这个“标贴”不被人热衷、创业板失去魂魄、高成长性不再是神话时,创业板的高估值会不会出现整体性回落?
创业板估值回落是早晚的事情。目前已经有投资者担心一旦到11月份创业板限售股集体性解禁时,有可能会出现限售股群体性减持,从而创业板估值出现整体性回落。其实,据笔者估计,创业板的高估值很有可能持续不到那个时候,在11月份解禁因素和中报业绩增长不理想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在11月份之前创业板就会出现估值回归,从而会抑制一部分创业股东的高价套现出逃,群体性减持反而会出现分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持有创业板股票的中小投资者务必要警惕风险。
从目前创业板66.74倍的市盈率来看,与42.66倍的中小板和15.5倍的沪深300来比较,创业板的估值显然偏高。以前有高成长性为创业板的高估值做掩护,但现在没有任何理由再高价发行、高价圈钱和高估值。难怪很多创业板公司的限售股东在公司上市后不久就开始私下折价转让其持有的限售股,现在看来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创业板的高增长是一个“大泡沫”,连创业股东也不相信,投资者更没有理由去盲目信任。
在创业板估值回落的过程中,除了让投资者警惕风险之外,监管部门和市场各个参与者更要深刻反思。
首先,要反思标榜高成长性的创业板增速平庸化究竟是怎么回事?
据笔者观察和了解,那些在上市前夕呈现高速增长的创业板公司,实际上大部分有业绩包装的成份,一旦完成了上市圈钱就开始回归真实。通过财务手段对上市公司报表乔装打扮,在中国股市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很多公司上市后立即变脸的原因并非是公司真的出了大问题,而是在上市后摊销巨额的隐性上市成本,才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巨大的滑坡。如果上市公司报表中出现研发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一些非正常的费用突然大幅飙升时,很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在摊销IPO的隐性开支,或者是控股股东在进行财务腾挪。
北京大学何小峰教授曾算过一笔账,一个优质的企业要想及时上市,光台面上(有发票可报销)的活动经费就达“656万元”(主要是供牵线人和上市材料经手人吃、喝、玩、乐、行等),而“台底下”则要花费10倍左右,其外还有一些“PE式腐败”。而这笔巨额的“寻租”费用又被企业在上市后摊销到上市公司。于是,很多上市公司就出现了一上市就造假、一上市就业绩“变脸”的怪象,从而让一些优质的企业原本为了“证优”,却在IPO过程中走了一个“证伪”的过程。最有意思的是,何教授把这笔“656万元”的花销总结为“溜不溜”(谐音“656”)现象。他说,企业就像一条狗被人们反复“遛弯儿”,只有被溜顺了才有及时上市的可能,否则就会被拖在预审环节,而真正能进入过会环节的几率只有1%。显然,权力发审是中国股市畸形和公司造假的主因,而目前的中国创业板却仍然在延续主板市场的权力发审,在“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情形下,要想尽快上市和排在前面,花钱疏通关系就成了必然,否则好企业未必上得了市。如果一些具有高成长性的“好企业”通过寻租和花巨额隐性成本上了市,上市后的摊销行为也会让这些“好企业”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因此,“雁过拔毛”的权力寻租是导致上市公司快速变脸和高成长企业走向平庸化的主要因素。当务之急,应尽快将证券发审的权力从监督部门中独立出来,让“裁判员”与“运动员”一身兼的角色分开,可适当引进“注册制”,减少权力发审的环节,减少企业的上市成本,但要“宽上市,严监管”、要提高违规成本。
其次,要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创业板出现“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率)?
高发行价自然是由畸形的发行制度导致,目前所谓的市场化发行定价其实是一个伪市场化的定价,一边控制供给、一边放开需求,从而一级市场大量的裸申专业户不管二级市场的死活,盲目抬高上市价格,导致股价在二级市场高开低走;高市盈率则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估值导致,在创业板推出之前有人说创业企业普遍具有非线性成长规律和业绩波动性大的特征,不能再延续以往的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等相对常规的估值指标,应该加进增长率因素,以弥补市盈率对企业动态成长性估计不足的缺陷,于是很多人盲目地采用了PEG估值法,即“PEG=(每股市价/每股盈利)/(每股年度增长预测值)”,是市盈率和收益增长率之比,但实际结果是PEG估值法忽悠了中国创业板的所有投资者,当然与机构投资者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高超募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保荐机构和上市公司的主动操作有关,上市公司为了多圈钱,保荐机构为了多赚承销费,加之中国股市“钱多人傻”,从而中国创业板就出现了严重的“三高”现象。
当务之急,除了要及时改革权力发审的畸形发行制度外,减少上市的隐性成本,提高市场的监管能力和提高违规成本,从制度上设法限制“裸申专业户”,并规范机构们的询价、出价行为,设法祛除创业家和PE、VC们的浮躁,让投资者回归理性也迫在眉睫,只有这样中国的创业板市场才能焕发生机。
创业板高成长性为何会褪色?
评论
编辑推荐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