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6日16时,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已致使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全国在15日举行了哀悼。在哀悼逝者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理性的反思,总结灾难发生的原因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规避风险。
虽然目前灾害隐患还未完全过去,但舟曲的重建问题已提上日程。8月11-12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等一行6人,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深入三眼峪等救灾现场实地察看灾情,研究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问题。我们注意到,甘肃省发改委负责人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了三点请求:一是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由国家层面牵头;二是重建规划中要突出生态项目,把生态恢复、地质灾害治理作为重点;三是灾后重建首先要请国内一流专家做自然环境综合评价,重建工作要与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相结合,并建议国家增加甘肃向新疆移民规模,缓解舟曲人口环境压力。
甘肃省官员提出的人口环境压力,在迄今官方报道舟曲灾难中几乎没有正面提及。只是在国家发改委与甘肃省发改委官员讨论重建时,才侧面提出这一问题。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这一问题是舟曲泥石流灾害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对于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国土资源部给出了标准的四点解释,都是自然原因。不过,安邦研究团队在对舟曲的生态及人文环境进行了大量信息研究后发现,泥石流产生的直接诱因是自然原因,但它给当地人造成的灾害损失,却远非自然因素这样简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地质专家指出,舟曲作为“亚洲第一大泄流坡”,系泥石流易爆发区,舟曲县城迁址是避免灾害损失的最优方案。然而,多年来不仅没有动静,而且城市还在不断扩张,挤占了泥石流的排泄通道。1997年,专门研究三眼峪沟的地质专家马东涛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警告,“目前,泥石流淹没和危险区内有人口1.49万,财产1.38亿元,若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将大大超过1992年。”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赵俊华在早期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舟曲县城,受三眼峪、罗家峪等高频泥石流沟道的直接威胁。”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博士也早有警示,“只要连日暴雨,灾害必然发生。”《兰州晨报》在2005的一篇报道《泥石流不断 熊猫栖息地遭毁》中指出,舟曲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白龙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恶性变化,由此诱发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存安全。
然而,这些都没有引起各方面对舟曲风险的关注。在砍伐森林停止后,2001年,舟曲县找到一条新的生财之道——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短短十年间,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55座,共54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目前建成的有27座,还有虎家崖、两河口等14座水电站在建,规模比较大的水电站多在白龙江上,几乎每隔10公里就有一座。水电已然替代林业成为舟曲的经济支柱,舟曲县政府还提出目标:“争取在2012年税收过亿”。
我们的信息研究还显示,高密度的人口以及人口压力下的城市扩张,也是舟曲在城市发展上无视泥石流风险的重要原因。舟曲城区人口从1996年的2.14万增加到2010年的4万多,城区居住密度不断增大。舟曲县城东西不到2公里,南北不到1.5公里,总面积仅2.2平方公里,这样一个狭小空间里竟然容纳了4.5万人,人口密度高达2.05万人/平方公里,几乎与省会兰州相当。人口密度如此之高,而且又处在自然灾害最易发的地区,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一千多条宝贵的生命消失了,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但这些灾难并不是不能避免的。如果我们的发展更为理性一些,经济政策多关注一些生态环境,城市扩张决策多考虑一些已经发现的潜在风险,最后遭受的灾难将会小得多。逝者已去,生者则要反思,要避免同样的灾害重演,这才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