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汽车依然是唐僧肉


10多年前,一种说法很流行:“买得起车,养不起车”。当时,在有关部门眼里,中国大地上奔跑着的汽车是一个个流动的ATM,随时都想从里边搞点钱出来。现在车便宜了,附加在车上的税费也减免了不少,好象已经没人念叨买起车养不起车的问题。但要是睁眼看世界,会发现,我们的车纵然不再是流动的ATM机,也是圈养的奶牛,随时要把奶贡献出来。

 

在19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有私人购买轿车。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轿车都是天价,像捷达这样的车都要十好几万,而能买轿车的人都是大款。那时候,有关部门在执行政策上似乎比现在更能兼顾公平,对富人阶层一点都不留情面,只要你有能力买车,那就对不起,多做些贡献吧。

 

彼时,只要是能沾上边的部门,都把汽车当成摇钱树,一拥而上,狂摇不止。如果现在对你说,要在你的汽车上收计划生育税,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梦话,但当年确实就有过这种税。据说,高峰时,涉及到汽车的税种高达150多项。如果再加上各种名目的收费,实在是蔚为壮观。截止至1997年底的有关统计表明,560多种各种名目的车辆和道路收费每年收取1600多亿元,其中属国家规定的有38项,收取1100亿元,地方各部门在国家政策之外收取500多亿元,而汽车工业1999年利润总额也不过57.86亿元。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二环费、过桥费之类的收费都不陌生,虽然已经交过养路费等诸多涉路费用,但当你所在的城市修路架桥时,每年凑几千块钱的份子还是免不了的。

 

那个年代,普通百姓买不起车,大款们感叹,买得起车,养不起车。现在,车价降得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而且很少听到养不起车的抱怨,难道中国人真的富到轻松养车的水平了?

 

相比10年前,汽车上背负的税费少了很多,但比起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车主并不轻松。

 

先来看看买车后要交的“购置税”。这个购置税不是增值税,它的前身是“车辆购置附加费”,改名为税后,听上去更动听一些。这个税种即使不是吾国独有,就其征收额度来说,也是世界上力度最大的。比如,欧洲多数国家没有这个税种,美国各洲征税的比例不同,但最多的州才征6%,比现在我国针对小排量车优惠后的税率还低。

 

接下来还有两种税,一个是燃油税,一个是车船税。燃油税替代了原来的养路费,但貌似收费公路没怎么减少,这个钱交得还是有点冤。车船税是一种财产税,但几万块的小车和几十万块的大车按一个标准征,貌似对大款比较关心,对平民比较狠心。

 

车一动就要烧油,除了上供燃油税外,还要舍小家顾大家,向石油巨头上一份供,因为他们要确保稳赚不赔。近日,有一个帖子在天涯社区一度火爆:《 2年前的油价是74美元,现在还是74美元,可是汽油价却涨了2630元一吨》。当然,按专家们的解释,账不能简单地这样算,而是应该按把大伙算糊涂的方法算。好在还有专家良心没有完全泯灭,比如有专家就指出了我国成品油定价体制的奥妙:“国内汽油零售价要保证炼油厂不亏本和保证加油站有盈利。这意味着炼油的成本、税费、毛利、流通环节价差以及加油站利润将全部摊进油价中,由车主来买单,而炼油厂和加油站理论上是稳赚不赔的。”

 

相比10年前,车价是便宜了不少,但相比西方国家,我们的车依然很贵。去年曾有媒体报道说,在各个汽车级别上,相同款式车辆之间,美国市场的销售价均比中国市场更便宜。让人不解的是,中国2009年汽车销量已超过美国,为何价格却比美国高出许多?联系中国人工价格只有美国的30%,加上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为1∶6.82,考虑这些因素,中国的车价要高出美国的二倍以上。美国人白领阶层6个月工资就能买一台车,而中国公务员则需6年的工资收入买台车。

 

10年间,以仍然在产的车型看(比如捷达),车价差不多掉了一半,厂商还有利可图,中国汽车的利润实在是让人无语,正如歌中唱道:不要问我星星有几颗,我会告诉你很多,很多……

 

在去年不正常的亢奋之后,今年车市趋于平缓,久违的价格战再起,市场终端让利声此起彼伏,于是又有厂商抱怨生意难做,卖车不赚钱。卖车肯定是赚钱的,只不过赚多赚少罢了。如果说卖车赚得不够多,售后上的利润可以大大地找补回来。

 

由于中国很多车主是首次买车,而汽车又是家中的大件,经验缺乏加上爱车心切,多数车主会选择4S店进行维修保养,即便出了保修期也是如此。孰不知,进了4S店往往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等着挨宰了。

 

汽车厂家首先会在配件上大搞垄断,要是想享受“原厂纯正配件”,就得付出几倍于正常价格的钞票;商家在工时上也磨刀霍霍,小修小宰、大修大宰、无车不宰。

 

配件和工时属于强盗式的“明宰”,要是再使出“以换代修”、“小修变大修”等手段,才会真的让车主大吐血。很多车主都有一本关于4S的血泪账,媒体总在不厌其烦地揭4S黑幕,但又其奈我何?近年来消费者的投诉热点中,汽车维修价格高、不透明,已经成为继手机、商品房之后的第三大投诉热点。

 

还有汽车贷款、汽车保险、汽车美容等等,哪一样都是陷阱重重,防不胜防。

 

有十几年前的那杯酒垫底,中国车主如今在汽车消费上有着强悍的心理承受能力:车价贵不算什么,总比以前便宜多了;税费高不算什么,一咬牙也就交了;油贵不算什么,大不了少跑些;维修保养费用高也没关系,大不了少吃几顿好的补贴到车上……


十年前,媒体爱把汽车比做唐僧肉,有关部门都想上去咬一口;现在这样提的少了,但汽车依然是唐僧肉,也许有关部门伸嘴的少了,但其他无数张嘴又伸过来了。

 

好在中国车主的心理素质过硬,既然买车,就做好了挨宰的准备,就时刻准备着为车牺牲生活中的其它部分。欧洲人一个月挣两三千欧不算什么,好些的车不过一万多欧,油一升不过一个多欧。前两天,一位在法国的朋友回国,看到6、7块一升的油价就感慨说,要是欧洲油价涨到6、7个欧一升,估计一半人就不开汽车了。

 

不是吹牛,要是吾国的油价涨到10块钱一升,我们的车还是照卖不误。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