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波动冲击自主品牌 合资车企显体系优势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表示,近期的市场波动对自主品牌的冲击明显要高于合资品牌。

 

    7月份自主品牌“全军覆没” 合资车企表现良好

 

    数据显示,比亚迪的销量已连续4个月下跌,7月份的销量为33046辆,同比增长4%,但环比下滑6.5%。而吉利汽车则出现了同比环比双双下滑的局面,吉利汽车7月销量为21684辆,较去年同期减少11.9%,且较2010年6月减少约26.3%。另一家自主车企奇瑞7月份销售汽车39085辆,尽管比去年增长12.39%,但比上个月下降了3.64%。

 

    相对于自主车企的“全军覆没”,合资车企7月份表现较好,除一汽大众环比下滑11.3%以外,其他主流车企均保持了增长或与上月持平,其中,东风日产、上海大众基本与上月持平,上海通用和北京现代则分别环比增长了11.82%和22.13%。


    董扬分析称,由于受季节性因素及市场需求减缓的影响,全国乘用车产销量连续第四个月双双下跌,而市场颓势对相对弱势的自主品牌冲击要更为强烈,再加上受交叉型乘用车快速下降的影响,导致了7月份自主品牌销量下滑明显。
   
全年销量目标完成率:合资高于自主

    截止7月底,完成全年销售目标六成以上的企业在销量排名前十家狭义乘用车企业中已占半数,均为合资车企,分别为上海通用65.92%、上海大众64.46%、一汽-大众63.00%、东风日产63.10%、长安福特60.16%。


    自主车企奇瑞、吉利、比亚迪的销售目标完成率均低于合资车企,即使比亚迪在下调20万辆的销售目标后完成率仍然只有53.67%,尽管奇瑞和吉利坚称不下调全年销售目标,但前七个月的目标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仅为五成左右。


体系优势是合资车企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法宝


   在市场波动的冲击下,合资车企抗风险能力明显优于自主车企,是因为合资车企普遍具有较强的体系竞争力。“体系竞争力”指的是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优势。放在今日的汽车行业内看,在研发、产品、工厂、供应商、渠道逐步成熟后,中国的汽车企业正逐步拐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市场也正稳步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新形势下,打造体系竞争力已成为各个汽车厂家的新战略核心。


  如果要对车企的体系竞争力进行区分的话,其实体系竞争力是可以进行一定区分的。


  第一,以日系为代表的综合性优势的体系竞争力。


  依照目前国内日系的汽车企业发展态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东风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企。相对于其他日系企业,东风日产在车型上、研发上、供应商、渠道等各个方面都表现了较为均衡的优势。虽然东风日产并没有非常强势到将竞争对手全部撂倒,并远远甩在身后,但是多年来东风日产在产品的质量控制上表现相对优异,至少并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产品质量缺陷召回,这是东风日产胜于其他的一大优势。


  事实上,我们从销量也能够看出端倪,东风日产近些年来销量的爆发式增长震惊业内,东风日产为何能够登顶日系的老大?我们可以从东风日产的几款车型进行分析,包括如今热销的TIIDA、轩逸、骊威、天籁等,这些车型并非全新换代的产品,这和以高尔夫6、途观、奥迪Q5为代表的欧系所不同,东风日产的最大信心来源就是在此。东风日产所有车型大多都以慢热型为主,并且这种慢热的趋势可以覆盖到几乎所有主流的车型,也就是说东风日产从来都不怕没有新产品,他们所有发力的产品都集中在老车型上,这靠的什么呢?胜就胜在东风日产的体系竞争力上。


   我们可以总结下,以东风日产为例,首先在导入国产的车型技术上,以及零配件供应上、4S店的强大销售能力上等,东风日产表现很优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东风日产的这些个体优势并不能强势地领先于其他,我们只有将这些所有的个体优势结合起来分析,东风日产的综合优势才凸显出来。


  正是如此,“体系竞争力”才慢慢将东风日产送上快车道。当然,不仅仅是东风日产,包括广汽丰田等在内,这些日系车企为何能做常胜军,最主要的原因即是在各个方面的体系竞争力优势明显。


  第二,以欧系为代表的技术差异化的体系竞争力。

 

  南北大众是欧系车企的典型代表,它们均以技术差异化的体系竞争力取胜。以上海大众为例,在研发方面,上海大众拥有国内最为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和设施完善的技术开发中心、试车场;生产环节方面上海大众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产基地和国内领先的生产制造能力和质量标准;上海大众还拥有完备的零部件配套系统和全球领先的物流、采购体系;拥有规范、健康、稳健的财务体系;最具竞争力的营销服务网络和服务理念。此外,通过不断完善把握未来的主动营销模式,上海大众具备对中国轿车消费市场的准确把握力,以及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上海大众还拥有具备雄厚实力,具备先进技术和人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股东力量。


    这些“核心竞争力”促使上海大众不断推出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成功车型,也给上海大众在品牌、研发、技术、产品、市场、销售诸多方面带来持续发展的“后劲”,为上海大众未来由大变强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创广阔前景。


    对于中国市场的消费者来说,虽然这个市场已经成功荣登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是这依然是全球最不成熟的消费市场之一。因此,对于期待打造体系竞争力的各个企业来说,我们应该把握好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大且不成熟的特点,先做到最大化地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再来慢慢引导整个市场的消费。尤其是那些有着明显短板的汽车企业,若要打造出自己的“体系竞争力”优势,必须得最快速度将这种短板补长。

 

 

作者:搜狐汽车评论员 郑雪芹
 
授权状态:本文作者授权搜狐网独家刊载此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