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700点之上“冒头”可抛
我们上周分析提示,2700点一线是过去5年来市场的新中枢,对行情涨跌具有强大的牵制力,在2700点以下跌多了会弹,在2700点以上冒头了会跌。现在,这种作用力正对行情产生着影响。重点城市停止三套房贷、商业银行按照房价下跌50-60%最糟情形做压力测试、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从表外进入表内并按150%比例计提拨备覆盖、监管部门通知要求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新一轮的清查、经济增速回落通胀压力加剧……,应该说近期支持行情的因素并不好,但周一行情却再次出现个股普涨形式的单日大涨。周一单日大涨的动力更多的作用来自于:(1)银行信贷在回归常态,申购光大银行资金的解冻,以及央行近期在公开市场的资金投放使市场出现了一个短期的资金宽裕;(2)粮食与副食品市场涨价效应正在逐渐向资产市场曼延,使得投资者入市的信心得到增强;(3)2700点中枢位对行情的牵引作用。
我们认为,周一大涨行情仍不是行情已经反转的信号,原因在于:(1)政府对地产调控、对银行风险控制的决心没有改变;(2)经济增速刚进入回落状态中,严厉房地产调控带来的经济软着陆一般要持续四个季度以上,再叠加出口增速正处于降落状态,在明年一季度之前经济基本面还难以完成着陆,即使考虑股市晴雨表机制的提前反应,目前也不是股市反转的周期;(3)光大银行上市、中信银行推出 260 亿元的 A+H 配股计划、工行可转债发行18日上会,以及其他银行潜在的再融资压力、10月末开始的创业板大小非解禁、银行需要进行大量的坏帐拨备等。无论是短期,还是中期市场流动性环境并不宽裕。短期个股普涨的行情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前期在“2700点是A股又一个战略要地”中分析:这个点位已经成为过去5年来的市场中枢, A股行情围绕这个成本中枢必有多重反复、无比曲折的来回震荡过程,相应策略是:在2700点之下跌多则买、大跌大买,在2700点之上“冒头”可抛。目前这个观点依然成立,即短期行情冲高回落,中期行情围绕2700点得失继续拉锯震荡。
随着7月份3.3%的CPI数据披露,再加上国际粮价的大幅上涨,这几天“满大街都在谈论通胀”。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新观念是“CPI的含义在CPI之外”。自从30年前改革开放以来,通胀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主题,原因很简单,经济高增长必然会带来通账这个附属品,问题在于经济增速与通胀率的匹配程度。早在90年代初期这几年,我国的通胀率曾高达22%,当时的经济增速与现在相当。为什么现在社会各界对3-5%的通胀率却耿耿与怀呢,原因在于,90年代的通胀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上,在当时倒卖钢材、水泥等物资是发财至富的捷径,一张购买电视机的票据价值好几千,所有的家用电器均是高价紧俏品。而现在的通胀主要体现在消费品上,农副产品价格只涨难跌,就医、教育等已经成为价高难求的奢侈品,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最为景气的行业。因为社会大众对消费品通胀更有切身感受,因而对通胀程度也更为敏感。
我们谈论这些的含义并不在于CPI的高低上,对于股市投资来说,上世纪90年代的工业品通胀与目前面临的的消费品通胀正好代表了股市投资主题的选择方向。在上世纪90年代的工业品通胀时代,市场的绩优股、大牛股的经典代表是四川长虹;如今,进入消费品通胀时代的绩优股、大牛股的经典代表是贵州茅台。因此,通胀的性质不同决定着投资主题的选择方向不同,如果选错方向,进而决定了投资的成败。
我们再更进一步地分析认为,无论是工业品通胀还是消费品通胀都代表了产品价格的变化,进而通过产品价格的变化来决定公司业绩的好坏与增长趋势。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所有紧缺性产品都会通过技术得到解决。因此,继消费品通胀带来目前时期最主要的投资主题之后,未来更有前途的应该是:随着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人越来越懒惰,未来更有潜力的投资主题应该是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性通胀”的投资机会,即“卖服务”的公司将比“卖产品”的企业更有增长潜力与投资价值;二是,在智能技术型企业中将会崛起更多的微软和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