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书是《现代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之后的一本续集,它收录了著者从2002年1月到2008年6月间已经公开发表的20篇论文,据其所涉及的基本内容,组合成“会计理论研究”、“资源与环境会计研究”、“会计研究方法研究”和“会计教育与教学研究”四个专题。前书则以作者从1991年至2001年间发表的论文为基础进行全面梳理后,就其在会计科学理论相关问题方面的思考,所形成的一个相对比较系统与条理化的研究脉络,组合成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会计改革研究、比较会计研究、注册会计师制度研究和新兴会计学科研究等五个专题。因此,本文集的主要内容也是前书相关研究内容逻辑上的一种自然延伸。
近年来,个人的专业思考兴趣,主要集中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思想发展与学术流派、资源与环境会计、会计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建设,以及会计教育教学等不同方面。故本文集所选入论文的内容,亦大多与作者近年来所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财政部会计科研重点课题、湖北省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以及湖北省教育厅的教学研究课题相关联。
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会计实践,故会计理论研究也必须围绕会计实践的发展而进行。由于会计环境不断变化,其必然对会计实践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与形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每一个会计理论工作者不同时期的著述与研究成果,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但它客观上也展示了作者对某一会计理论问题认识上的演进过程,将其保持原状而面对读者,也许更具学术意义。正缘于此,选入本书的论文除进行了必要的文字编辑外,在内容上基本保留了写作形成、提交会计专业学术会议交流与期刊发表时的原貌,但期望不要因此而给读者形成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导。
选入本文集的各论文在写作与形成过程中,既得到很多学界友人与学术期刊的帮助与支持,也得到我所带2002~2007不同年级博士生与硕士生的协助,更是从众多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吸取了大量的学术养分,虽然对所得到的帮助与启迪已经在相关论文的注解与参考文献中一一列示,但亦难免挂一漏万。在此,只能一并致谢!
因作者水平所限,恳请会计界同仁与读者对书中所存错漏不吝指教。
最后,要特别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建设基金对本书出版所提供的资助。
许家林
2008年6月28日谨于武昌•南湖•文泉楼
目 录
专题一 会计理论研究
会计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世纪之交会计理论研究的视点选择
我国《会计法》修订与完善的法理视角研究
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与完善的会计视角解读
商誉会计研究八十年的扫描与思考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哲理视角研究
论系统研究我国的会计准则质量问题
专题二 资源与环境会计研究
论资源会计学的研究基础与研究框架
论资源开发行业的会计准则建设问题
中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十年回顾与展望
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
论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与创新
专题三 会计研究方法研究
论我国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术规范建设
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问题的实证研究
论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学术要求与学术规范
专题四
会计教育教学研究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教育国际化
论比较会计教育的研究
论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的训练问题
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分析与分层设计
我国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设置与完善的十个问题
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术文库”总序
推进会计研究、创新会计学术,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坚持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宗旨。以教学推动科研,又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是领导者与会计学人几十年来一贯的指导思想,会计学院今日之成就,与始终坚持这一思想至为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初,会计学院的老前辈、著名会计学家刘炳炎、杨时展等先生便在合理引进西式会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学方面在全国发挥了先导性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后,在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前辈们又进一步在教材建设与科学研究上下功夫,坚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为政府各部门与国有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工作能力很强的会计人才,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老教授们又根据新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适时进行会计、审计与财务学科教育改革,创新学科理论,率先出版了一批具有传世意义与价值的著作。应当讲,1992年刘炳炎先生的《现代会计学要义》和1997年《杨时展论文集》的出版,又把会计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在20世纪80~90年代,易庭源教授的成本学说和资金运动论与利润理论、毛恩培先生的工业会计理论与会计循环学说、柴华锋与边恭甫先生的社会主义农业会计学说、徐时澍与向泽生等先生的社会主义商业会计学说,以及宋鸣壎与朱信诚等先生的成本会计学说与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等,也都促进了教学,带动了科研,推动会计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向文理渗透,交叉融合与相互长进的方向发展。自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结束了就会计研究会计的时代,把教学与科研推进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阶段。
在世纪之交,会计学院通过高学位教育与引进具有高学位的人才,实现了会计教育队伍的更新换代,形成了新一代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梯队。在此阶段,以国内外会计环境变化为依据,适时调整了会计教材建设的内容与体系,完成了面向新世纪的系列教材建设。尤其是在“教学相长”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硕士教育、博士教育,以及博士后合作研究,形成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方向的专题研究体系。同时,随着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开放式的教学与研究策略,使会计学院的教学结构与科研结构都在优化中得到转变,最终实现了国际性交流、地区性交流和国内高校之间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的新格局。近年来,会计学院在教学与科研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了教学与科研全面建设的方针,师生在德才并进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1)坚持教育品质与教学质量相统一的原则,切实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2)坚持学术品质、治学风格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一致性,高度重视教育在教书育人中的示范性作用;(3)坚持艰苦奋斗与求实创新的精神,注意引导教师研究前沿性问题,引导学员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研究和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在新世纪,会计学院新一代学人,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踏踏实实做人,奋发图强做事,在冲击国家级基金、省部级基金,以及其他专业基金方面年年都有突破,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等方面,都担当起重要责任,并严格自律,做到名副其实。
会计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群体也充分体现了老、中、青结合,他们是团队的核心,起着领军的作用。计划陆续出版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术文库》(以下简称《文库》)集中展示了会计学院的科研成果,是他们多年从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果的结晶。从总体上考察,《文库》的基本特色在于:(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理论指导研究,坚持以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理论指导研究,注重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问题;(2)立足于创新,力求研究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以及会计法律制度学说中的前沿性问题,始终注意保持研究的先进性、针对性与切实性;(3)注意研究改革开放与会计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坚持为改革服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显示在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等方面新的成就;(4)注意研究经济全球化中的会计、审计与资本市场问题,在全球性会计、审计制度建设问题研究方面具有独立的见解;(5)适应我国会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要求,系统研究会计理论与审计理论问题,拓展和深化了对会计与审计原理核心问题的研究;(6)深入而系统地研究现代成本控制问题,并结合衍生金融工具发展应用下出现的公允价值问题展开研究;(7)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与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8)针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生态环境问题、资源会计问题与绿色审计问题;(9)从我国统一会计制度改革出发,研究会计制度设计问题;(10)与研究微观、中观会计问题相结合,研究现代宏观会计控制问题;(11)把历史、现在与未来问题研究结合在一起,系统研究会计思想史、会计与审计史问题。(12)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注重改革研究方法,坚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在研究中具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应用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等方法。总言之,《文库》内容包容全面,研究视野开阔,改革进取力度强,对求实创新方向把握准确,故其中有不少成果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被公认为求实创新之作。
《文库》的出版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旨在认真总结过去,锐意开创未来。会计学改革与发展的未来在于那些具有崭新知识结构和创新研究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当今,他们的教学成就与研究成果已使我们看到会计学院光辉而远大的未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日月同辉,星河长流,星光灿烂,代代相传,将把中国的会计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郭道扬
2009年6月于竹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