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尖大学掘金中国A股


  这是一个掘金的时代,也是全球共通的时代。于是即便先前裹着多么浓郁的神秘色彩,中国在经济崛起的那一刻,就已注定会被关注。无数逐利的资本正在不断涌来,这期间也有世界级超一流大学出没,其中包括排名世界第一的哈佛大学、第二的耶鲁大学、第十的哥伦比亚大学和第十七的斯坦福大学。

  且不说学术成就,光是翻看这些大学基金的资料,都会被它们在资本市场出色的过往或者天生拥有的贵族气息所倾倒。耶鲁,贵为私人股本投资的翘楚;斯坦福多年的业绩全美回报率第一;哥伦比亚则有"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等人做后盾……那么面对全新的市场,上述大学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它们各自都会有怎样的投资思路?对于中国市场的把握,谁又是最为精准的呢?

  藏龙卧虎各个背景深厚

  四所大学中,耶鲁大学基金2006年4月份获批QFII资格的大学基金会,是首只进入中国的大学基金。"耶鲁基金是全球最重要的大学教育基金之一。"基金业内人士毫不吝啬对该基金的赞誉。有资料显示,耶鲁大学投资项目多元化,包括固定投资、股票市场投资、房地产市场投资等,其收益远超同类指数增长,其中股票市场投资回报在过去10年间高达12.7%。不过增长最为迅猛的却是其私人股本投资回报率,高达39.5%。

  "它们的私人股本投资回报几乎是全球最高的。"香港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萨穆杰说,"和股票投资相比,私人股本投资需要更强的管理能力。"

  斯坦福大学是继耶鲁大学后第二只进入中国的大学基金,它的投资能力同样不可小觑。在斯坦福大学可以查阅的最新财务报表中显示,该基金回报率高达19.5%,在全美20所最大规模的大学中,排名第一。而在以往,斯坦福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也高达15.3%。据了解,斯坦福大学基金通过成立于1991年的斯坦福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公司的董事会一般有三名信托人、一些投资和房地产的专业人士,还有来自学校商学院和经济系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硅谷的繁荣与斯坦福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和风险投资家强大的资金支持密不可分。斯坦福大学不仅在信息时代提供了大量专业人才,还为自己学生的创业提供了风险投资。现在知名的思科、雅虎、谷歌等互联网公司,都在斯坦福基金那里拿到了"第一桶金"。

  接着进入中国市场的是哥伦比亚大学,这所大学的基金在美国本土虽未有太过骄人的业绩,但是该大学众多财经领域的专家们,1997年令东南亚国家闻风丧胆的"量子基金"的前合伙人罗杰斯、"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却足以让其他QFII钦慕。

  反倒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对资本敏锐度要低一些,它们是最晚瞄准中国市场的,哈佛在2008年获得QFII资格。

  2008年集体加码中国市场

  经历过2007年疯狂的上涨,2008年留给中国的股民实为惨痛。当国内大多数投资者还沉浸在2007年的赚钱效应里难以自拔,心存侥幸时。QFII们早已伺机准备,耐心地等待着下跌后的好时机,一旦瞅准了立马进入。所以,哥伦比亚大学在获批QFII资格后的短短两周时间内便完成了A股开户。不过在开户完毕后,它们一直按兵不动,直到2008年的四季度才买入长电科技和烟台氨纶两只股票。此后该基金相当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哥伦比亚大学两年期间持有过的股票超过20只。

  或许对市场有着较为一致的判断,尽管此前耶鲁和斯坦福都已购买了少量的股票,但真正选择投入大笔资金也是在第四季度加码,据不完全统计,耶鲁大学在2008年第四季度大举建仓美的电器和格力电器,当时其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更是一度达到近8亿。

  尽管在美国的投资回报率甚高,但是对于中国市场的投资,斯坦福大学一直十分谨慎,自两年前第一次买入中国股票以来,投入的资金量一直不高,2008年四季报显示,该基金只拥有了航天电器361.4万股,资金量不过在几千万。2009年一季报则显示,该基金新买入了126.07万股的苏泊尔,投入资金量依旧不大。直到去年二季度,在国内A股市场开始确立上扬的背景下,斯坦福大学才采取了逐步加仓的操作策略,到当年的第四季度,持有股票的总市值达到了2亿左右。

  它们都买了哪些中国股票

  对于加码中国市场的时机虽然比较一致,但三所大学的投资风格却差异巨大。

  耶鲁大学"笃定专一"。截至2010年一季度,耶鲁大学从开始购买中国股票开始,就一直持有美的电器和格力电器,新购入的海螺水泥,也已经连续持有了两个季度。这几只股票也占据了耶鲁大学基金的大部分仓位。仔细分析它所偏爱的美的电器、格力电器、海螺水泥,共有的特点,都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明显,企业成长稳定。该大学基金从不碰冷门股、概念股。知情人士透露,管理委员会的人士作风都非常低调,他们的主要决策是在额度的分配方面,具体的交易可能并不是自己做的,而是由专业的投资专家去完成。有时也会找美林等国际投行进行合作。

  相比较于耶鲁大学的专一,哥伦比亚大学有些"三心二意"。在它手里,很少有股票是超过一个季度的。一直以来,它的风格都不鲜明,比如今年二季报显示,该基金持有的个股,既有百货类的南京新百、也有资源类的泰山石油、还有物流类的日照港。不过基金也是最快顺应中国市场投资的,它对高价股、有重组预期的个股也比其他QFII多一些兴趣,比如在今年二季报中,哥伦比亚大学相中*ST精伦,在二季度首次买入130万股,占可流通股比例达到0.53%。

  在美国投资顺风顺水的斯坦福大学在中国显然水土未服,直到现在还抱着"浅尝辄止"的态度。2008年该基金选中了航天电器,并且耐心持有了一年,在持股数量上也未做任何变动,但是航天电器的表现令人失望,未能给该基金带来较大的收益。2008年一季度末该股股价为22.8元,斯坦福购入了3328万元,经过一年的漫长等待,到了2009年一季度末,该股票价值为3324万,反倒亏损了4万元。不过好在2009年二季度,该基金买入的中鼎股份股价在三季度到第四季度之间实现了股价翻番,多少为它挽回了一点颜面。

  哈佛大学倒是有些出人意料,尽管两年前获批QFII资格,但是在中国市场一直未有任何举动。

  耶鲁大学暂时领跑

  专一为耶鲁大学带来了较高的收益。比如其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持有着美的电器,尽管也并不是始终都是盈利的,但是专心等待之后,2009年二季度美的电器股价从一季度末时的10.33元,一下子飙升至15.54元,当时仅一个季度这只股票就为耶鲁大学带来了1亿元的利润。

  2008年自4月1日至6月19日,各大QFII按捺不住兴奋纷纷购买股票,虽然其中4月23日印花税突降的利好刺激使得市场一度认为QFII成功抄到了A股的底,但是后面A股还是没能走强,继续向下探底。而耶鲁大学却仅仅只是保持着原来的仓位。直到2008年底,耶鲁大学才敢果断加仓。也难怪,熟悉该基金的香港基金经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它的投资回报在业内的名誉不亚于耶鲁大学本身在学术界的地位。"

  第一次购买股票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按理说哥伦比亚也算的上是成功抄底了,但是此后该基金对仓位的把握要比耶鲁弱很多。2009年上半年市场单边上涨时,该基金没有果断加仓。到了第三季度才开始逐渐加仓。到了今年的1季度,哥伦比亚大学好像是为了弥补前期没有加仓的遗憾,继续延续加仓策略,今年1季度末哥伦比亚大学持仓股票的数量创下新高。

  而"喜新厌旧"的操作风格也并未给哥伦比亚大学带来好的收益,比如,去年四季度它抛弃了盐田港、浙富股份,选择了国风塑业,原本期待该股获得重组暴涨,但不幸的是,该股年内突遭重挫,股价长期运行在7.5元一线,以该股去年四季度均价8.71元计算,哥伦比亚损失不小。到了今年二季度,哥伦比亚割肉国风塑业,开始介入创业板,买入了南都电源60万股,一举成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东。同样不幸的是,哥伦比亚踩中了"地雷",南都电源不仅中报业绩大幅下滑。截至二季度,南都电源交易加权均价为34.89元,若以此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买入价,且目前没有减持,那么哥伦比亚大学账面已有25%左右的浮亏。

  斯坦福大学由于此前一直处于试水的状态,所以还看不出真正实力。从2009年最后一季度,该基金开始加大资金投入,似乎有施展拳脚的迹象,不过最新的半年报还未出炉,所以究竟投资成果如何尚难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