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被遗忘了吗?


    

  8月12日,俄罗斯的森林大火还未被完全扑灭,大家的注意力都盯在灭火工作的进程之上。而就在当天,俄海军各属各舰队和各海军基地都下半旗纪念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10周年,俄海军在“库尔斯克”当年沉没的海域向海里扔下一个个花环。而包括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内的俄其他城市也举行了各种形式不同的纪念仪式。
  十年前,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多用途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参加北方舰队演习时失事沉没,艇上118名官兵全部遇难。

 

“库尔斯克”被遗忘了吗?

 

    就在“库尔斯克号事件”迎来十周之际,该潜艇遇难海军家属却对媒体抱怨说,他们已被国家遗忘,因事故获得的优惠政策也被取消。据俄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称,在10周年纪念日来临前,遇难者家属没有得到国防部和海军的任何通知和联系。库尔斯克号二级船长杜德科的母亲称:“我想,国家的某位领导会悼念我们的孩子。我们任何人都没有特别要求,但不久前还有的医疗优惠,现在被负责这项工作的委员会给取消了。”杜德科的母亲说,“遇难者亲属不需要国家做什么,只是希望能记住我们的孩子。”她深情地说:“说时间可以治疗一切是不对的。我们只能学习如何在失去他们的同时继续活下去。所有的遇难者亲属都在一起,不管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别的地方。”杜德科的母亲表示,“也许政府认为死了118人不是什么大事。但核潜艇事故让所有遇难者亲属对世界、舰队以及这个国家有了另外的看法……”
    而2009年3月底,巴伦支海观察家网报道,人们在俄罗斯摩尔曼斯克的一个废金属场地上发现了已经生锈了的“库尔斯克”号的指挥台围壳。据报道,该潜艇指挥台围壳在6年前就被运到废金属场地上。本来计划作为这次事故纪念馆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纪念馆还没有建起来。当地政府、北方舰队以及私人企业都没有拿钱出来建造一个纪念馆,建造一个纪念馆总的费用为2.2万欧元多一点。一年前,该指挥台围壳被一个不明人士卖到一个废金属收购站。对此,北方舰队指挥官尼古拉曾承诺把该潜艇指挥台围壳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对指挥台围壳被遗弃到废金属场地上并且已经生锈一事感到非常愤怒,并表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指挥台围壳放到该事故的纪念馆中。当时有人就说,这个指挥台围壳的命运其实就是“库尔斯克号”遇难海军官兵的一个写照……

 

“航母杀手”的沉没


 
    2000年8月12日是一个星期六。当天上午11时28分,俄最大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爆炸沉没了。“库尔斯克”号上的许多设计方案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俄海军当时最新的战略核潜艇,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核潜艇之一。它排水量达1.39万吨,艇长154米,高18米,相当于6层楼的高度,体积达到了大型喷气式客机的两倍以上,最大潜水深度为300米。该艇可以用来发射鱼雷和可控反潜导弹,从而大大提高导弹和潜艇自卫和攻击能力。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由两个核反应堆提供动力,深海航行速度可达28节,水面航行速度超过19节。该艇在不加任何燃料的情况下能够在海上持续航行120天。艇员编制107人,其中包括48名军官,最多可载员135人。潜艇内部分为9个防水隔舱,出现意外时可以关闭防水隔舱的舱门,让潜艇没有受损的部分还能继续运转。西方专家称,一艘“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足以消灭对方一个航母战斗群!
  根据俄罗斯军方的说法,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参加了一次在巴伦支海举行的军事演习。11时25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准备向演习目标发射鱼雷。此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便与指挥舰失去联系。指挥舰以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通讯设备发生了故障,下令每隔30分钟呼叫一次“库尔斯克”。呼叫一直没有得到应答。
  直到8月13日下午13时,指挥舰还是没有得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任何消息。俄罗斯海军演习指挥部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向参加演习的所有军舰发出命令:关闭发动机,保持安静,通过声呐探测来判断“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准确位置。一时间,巴伦支海一片寂静。所有舰艇上的声呐设备开足马力,搜寻着“库尔斯克”号的发动机运转带来的蛛丝马迹。可是此时,巴伦支海海面下,也是一片寂静。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踪的消息立刻成为世界各大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同时也引发了美国海军和“北约”的高度关注。特别是挪威北部的卡拉谢克地震观测台还记录到了8月12日11时28分至11时30分来自巴伦支海海域的两次地震波。更使“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失踪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俄罗斯军竭尽全力搜寻“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同时,西方各国海军也都派出舰艇开始搜索“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行踪。“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承载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高科技的秘密。谁能第一个发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具体位置,谁就能拥有近距离接触核心军事机密的机会。除此之外,艇上的核反应堆如果发生核泄漏,更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艰难的打捞进程

 

  2000年8月13日上午9时左右,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总部失去联系20多个小时之后,俄海军派出的深水营救装置“警钟”号微型潜艇在距海面108米的巴伦支海海底发现了已经悄无声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这让俄罗斯军方终于松了一口气。
  2000年8月14日,俄罗斯媒体公开报道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事件。俄罗斯军方派出的“警钟”号微型潜艇开始沿着“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外围进行声呐搜索。在第9隔断舱的位置听到了轻微的敲击声,而敲击的频点像是摩尔斯电码SOS。第9隔断舱位于潜艇最后部,也许爆炸引发的灾难并没有波及到第九隔断舱。如果“警钟”号微型潜艇通过声呐搜索听到了从这个舱传出的敲击艇壁的信号,就说明艇内还有幸存的官兵。
  据海军专家介绍,像“库尔斯克”号这样的大型核潜艇在设计时,都配备有完善的逃生设施。一般在潜艇失事后,可以通过4种方式与援救舰艇联系:第一是失事浮标,失事浮标上有电话、失事灯光信号。在潜艇失事时舱内艇员将失事浮标放出,让其浮出水面。水面援救人员可以通过电话与潜艇联系。第二是通过声呐与援救舰艇联系。一般潜艇有水声通话系统,使用超声波通话。但声呐发射需要电力,如果核潜艇失事后它的核动力装置被关闭,那么电力供应也将中断。第三是通过失事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有长约450米的拖曳式天线,能在水下300米以内使用,但是该天线发射时也需要电力。 
  以上这些设施都是为了确保潜艇失事后,艇员能够顺利逃生。但是,这三种逃生设施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后都没有被使用,人们猜测,“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之所以一直没有与指挥舰联系,很可能是由于电力中断造成了整个通讯系统瘫痪。当一切设备都失灵后,只有靠艇员敲击潜艇内壁发出信号。
  俄罗斯军方的施救工作从8月13日开始。在这次救援过程中,共有4台救援装置在事故现场轮流作业。但是,救援装置7次试图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第9隔断舱的逃生舱口对接都没有成功。8月20日赶到的挪威潜水员终于打开了第9隔断舱的舱门,但此时第9隔断舱内已经充满了海水。爆炸后舱内幸存的水兵也已全部遇难。
  根据事后的调查报告记载,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后,118名官兵,大多数都是当场死亡的。及时撤离到第九隔断舱的23名官兵在挣扎了8个小时后也全部遇难。8月13日, “警钟”号微型潜艇探测到的艇内敲击声很可能只是声呐兵的错觉。
  面对各种棘手的问题,俄罗斯当局当机立断做出决定———10月18日前后开始打捞遇难者的遗体,2001年内打捞出艇体。这其中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遇难官兵的亲人家属有个交代。二是不使国家机密长期失控。“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目前为数不多的大型战略核潜艇之一,其航行指令、航海日志、机密电码本、来往文电以及其他许多文件均属于国家机密。三是了解“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确切原因。通过打捞行动,可以得到失事核潜艇的航海日志、航行数据等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解开核潜艇沉没之谜。四是确认目前潜艇内外状况,为未来潜艇的整体打捞作准备。2001年10月2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终于在罗斯利亚科沃的浮动船坞上浮出了水面。 

 

“库尔斯克号”是解不开的谜

 

   2002年7月27日,俄罗斯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到克里姆林宫向普京总统呈交了关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委员会在调查的两年中发现了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相关的一大堆问题。譬如,潜艇出厂时造船厂没有取掉一个生产中使用的固定装置,致使应急浮标天线无法打开。另外,调查表明潜艇上的船员多年来都在紧急事态天线发射系统关闭的情况下出海。紧急救生圈的警报器未打开,第四战斗单元的锁也未处于工作状态位置。
  根据在潜艇内找到的录像带、录音带和潜艇的自动记录装置,也就是潜艇的“黑匣子”,发现事故发生时的情景是这样的:2000年8月12日演习那天上午11时25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接到总部的命令,开始准备发射一颗练习鱼雷。11时28分,这颗鱼雷突然发生爆炸,随着一声巨响,潜艇剧烈晃动。霎时间,第1和第2隔舱成了一片火海,在发射阵位的乘员当场被炸死。冲击波从通风管进入指挥中心,海水从发射管涌入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开始缓慢下沉。当时,21枚鱼雷就像被放在了烤炉上,500公斤煤油猛烈燃烧。当内部温度达到摄氏400度时,弹头就会自动爆炸。
  上午11点30分15秒,灾难发生了。在五分之一秒内,共有7枚鱼雷爆炸。这第二次爆炸的能量远远超过第一次,相当于一次里氏3.5级地震的威力,也就是这次爆炸被挪威奥斯陆地震研究所探测到了地震波并误以为是发生了海底地震。爆炸引起的火灾导致艇内温度不断升高,许多耐高温材料都熔化了。由于爆炸导致潜艇严重变形,艇内各种零部件纷纷脱落。这时,海水也顺着第1隔舱被炸出的窟窿涌入艇内。
  超音速冲击波炸碎了“库尔斯克”号的密封舱壁,并朝着核反应堆冲去。但反应堆的减震器吸收了50G的力量,舱壁也阻挡了冲击波。这时在潜艇前端,耐压艇体的负荷已经超过极限,5厘米厚的钢管爆裂,水从70米长的破洞涌入潜艇。
  那么第一次鱼雷爆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俄罗斯调查委员会公布的结论是,鱼雷零件故障使得易燃液体发生泄漏,导致鱼雷在发射时意外爆炸,并引发潜艇爆炸而沉没。爆炸发生的时候,潜艇内的多数人几秒钟内就全部死亡。只有23人及时撤到了第9隔舱。
  “库尔斯克”号两个核动力反应堆合计共有重达3吨的放射性铀元素。生态专家指出,如果“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发生核泄漏,世界上任何角落的鱼均有可能吸入辐射,吃了这些鱼的人,随时会患上癌症。而且,其他船只在很长时间内也无法使用出事的那片海域航行。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有专门供逃生用的潜艇,即使在下潜到600米的极限,它也可以把幸存的船员带出海面。但逃生潜艇的操作需要有能量供应,如果关闭了核反应堆,潜艇失去动力,逃生舱也就无法工作。关闭核反应堆就等于关上了最后的逃生之门。
  事后发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两个核反应堆在爆炸发生之后被关闭了。尽管没有确切的材料支持这个说法,但许多俄罗斯人都愿意相信,是第9隔舱的23名水兵在最后的时刻完成的任务。

  其实,更多人相信,“库尔斯克”之谜语还远没有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