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修炼出一位大写意禅画大师
重庆禅画大师高济民 作品《十八罗汉》/组图
著名国画家高济民、郑象贤夫妇,郑象贤的国画则以传统写意见长,讲究画面的清新雅致,意境幽静。
2010年,炽热的重庆夏天,当我们来到袁家岗重庆出版社,已是大汗淋漓,走过一段曲径回廊,天桥上花草和浅植的灌木蕾繁叶茂,在不到9平方米的画室,数尊佛像,一款象牙,若干古玩,文房四宝散发纸墨书香,从这里修炼出中国一位独具古风禅境、泼墨大写意的著名画家,他叫高济民。
《十八罗汉》高济民作,其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城楼永久收藏。
《十八罗汉》局部 高济民作。
逸兴图 高济民作
1939年9月出生的高济民,出生于陕北住县,那是黄河岸边的一座古城,城外高山上有一古庙,内有许多神像和壁画。这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既给他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也给他播下了佛画艺术的种子。后来,他终于走上了国画艺术的创作之路,高济民从武汉建筑学院毕业后,也曾研习人物画多年,探索不止,苦无所得。1986年偕画友去九华山一游,与高僧惟和法师邂逅,夜深相邀,促膝谈禅。高济民听惟和一夕禅话,似闻梵钟震耳,渐生顿悟。此时,窗外一轮明月高悬空中,天清气朗,万物静观,真有一种正念即定、渐得自在的感觉。他伫立佛前,两眼似看非看,两耳似听非听,凝神贯注,沐浴着寺庙灯火中赭石渗入石绿色的光辉,已是观照默证,开合游艺、万境自如之像。特别是惟和法师说的佛联:“两手将大地山河捏扁搓圆洒向空中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入肚里放出光明”更让高济民认识到了“静故了群动”的互补关系和“空故纳万境”的虚实空间在艺术上的抒情达意的审美观念。在大自然的神秘、朦胧气氛中,求得了宏观把握和微观处理的统一,并进而得到了中国画写意人物画在创新和绘画意识方面的拓展,步入了心灵与宇宙意象两境相入的华严境界。他回到重庆后,心念神驰,笔耕不辍,兴之所来,意到为止。逐渐在中国写意人物画方面得其奥妙,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画家。
著名国画家高济民先生画室。
高济民受九华山惟和法师开示,始有画罗汉的智慧,作画如佛说法,由心而出,也许是出于对佛法禅道的特殊感悟,所以当他读到佛经禅典之后,倍感录切,寻味无穷。冥冥之中,不觉灵台浚发,豁然有悟,将禅理融于画理之中,立志要画出他心中的罗汉。在修炼过程中,贯休、梁楷对他影响甚大。
近日代表重庆参加第三届“中国重庆江津七夕东方爱情节”的情侣已经选出,他们是著名国画家高济民、郑象贤夫妇。
五代时高僧贯休大师,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为罗汉画像中之名作。罗汉像因无经典仪轨依据,会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详的高僧德性。贯休所画罗汉像,“其画像多作古野之貌,不类世间所传”。贯休曾宣称:他所画的罗汉,得之于梦中。蜀翰林学士欧阳炯采其说,作了一首《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西岳高僧名贯休,高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时捎大绢泥高壁,闭目焚香坐禅室。或然梦里见真仪,脱下袈裟点神笔。高握节腕当空掷,窣窣豪端任狂逸。逡巡便是两三躯,不似画工虚费日。怪石安排嵌复枯,真僧列坐连跏趺。形如瘦鹤精神健,骨似犬犀头骨粗。……休公逸艺无人加,声誉喧喧遍海涯。”
绿树为画室挡热浪。
高济民先生所画的十八罗汉,虽然脱胎于鸠摩罗什翻译的《阿弥陀经》,但又不拘于经典,多有创造发挥。五代贯休画罗汉皆禅定梦中所得,而济民画罗汉,形神与技法与过去有所不同,一反过去画家常用的线描法,而大胆采用泼墨泼彩写意。与此相应的则是构图简练,惜墨如金,点到为止,而重在禅趣。因此,他画笔下的十八罗汉,大多显得稚拙、憨厚、活泼,有的近乎于调侃,即使是老者,也流露出儿童似的天真,淳朴,这正是高济民先生心中的罗汉,也是他独特的艺术感觉。
蔡律在观看高济民先生盖印。
著名禅学家李哲良点评道:
贯休笔下的罗汉, “状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额槁项,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也许正由于这些罗汉像都是贯休在禅定梦中“写本身以足之”,一点一画“皆是老和尚鼻孔”,恰是“此老禅津诗液,流布缣素”,所以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既富有神光灵气,又透出禅味机锋。事实上,这正是贯休心中的罗汉,即他的“本体之心”的自然流露,也是他独特的艺术感觉。这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八仙过海 高济民作
当代画家高民先生,也致力于罗汉画的创作。倘与贯休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这就是他画罗汉虽如贯休似的夸张扭曲,却无变幻诡相之态;他笔下的十八罗汉群像,自成一体,泼墨写之。其特点在于,抒发“禅趣”,妙寓“禅机”。高济民先生习惯于夜间作画,每当在万籁无声之时,他便独居于一室之中,真可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当真意不招自来之时,便落墨于一瞬之间。看去笔飞墨舞,一气呵成,但分明又是漫不经心,,信笔点染。就在他飞动飘逸的线条、虚灵洒脱的、墨团和浓淡相间的色块之中,似真似幻的诸般形象便跃然纸上,脱颖而出。
芭蕉罗汉图 高济民作
南宋梁楷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梁楷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读梁楷的画实际上是一种笔墨体验,也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高济民作画受梁楷影响,其大写意禅画在中国独树一帜,他的画不是描出来的,也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飘逸、洒脱,墨气淋漓,离形得似,如入无我之境。
但愿人长久 高济民作
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林木认为,东方之禅学实为人生之一绝妙境界。而文人画,即人们常说的水墨写意中国画则全然为禅宗的产物,宋代黄庭坚曰:“余初未尝识画,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图画悉知其巧拙工俗,造微入妙。”可见禅在中国艺术中所占地位之特殊及重要。而“禅画”一种,从中晚唐始流行。且不说以王维为开山之乎涵盖整个文人山水画史的“南宗”是以禅宗六祖顿教精神发端,就是直接以禅宗题材入画者,也可从五代之贯休、石恪,宋代李龙眠、法常、梁楷历数至元明清之赵孟兆、丁云鹏,代不乏人。至今日本还保留着不少这类作品以为国宝。
神仙祝寿图 高济民作
随着佛教在近现代的衰落,禅画亦接踵而消歇。然而,当现代社会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却又伴随着人欲横流、时弊丛生,导致人类精神的畸形发展,那些缺乏宗教的指引而为世俗利益所障的芸芸众生却在精神上陷入无尽的痛苦与彷徨。这,或许就是禅学热在当今何以兴起的原因——禅学那对心灵的静修与净化,成为当代人类难得的清醒之剂。“高罗汉”其人其画在当今画坛的出现亦届时代之必然。
难得半日闲 高济民作
钟馗夜巡 高济民作
高济民画禅,不仅仅为画而已,他把作画的过程本身就当成一种对禅学的体验,对灵魂净化的过程,而没有体验,就没有禅意与禅趣,同样也没有艺术的产生。难怪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禅宗题材上的汲取,更是禅学精神的有机融会。那曾经令人拍案叫绝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警语,在高济民的画中中呈现为一片静谧、超然,因心自守的心灵界。而六祖偈贴那著名的四大皆空唯心是真的意味却在席地而坐的禅宗六祖凝神静虑而又超然自得的神情中得到准确的体现。
醉禅图 高济民作
高济民的《布袋和尚》和《鱼乐图》亦是同样心境。布袋和尚(俗称“笑罗汉”)那憨态可掬,悠游大度的形象同样是超然物外,大肚容天下的禅意。而以《庄子·秋水》出典的庄子感鱼之乐的有趣对话,就不尽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亦存深刻的物我交融的哲理玄思和机智的思辨。而庄子道家,亦为中国禅宗思想之一重要渊源。可贵的是,在那些非禅宗题材的作品中,如:《钟馗嫁妹图》、《观画图》等,仍然浸润着禅静的意趣。这类作品从禅外而入禅内,又从禅内而游出,带上某种淡淡的人世的伤感,这当然又不尽是禅了,这或许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的高济民先生的真诚吧!这或许又是济民的禅画与那些全然不食人间烟火的古代禅宗艺术的区别之所在,或许,这也是高济民禅画的价值。
醉八仙 高济民作
高济民的画作为现代的艺术,当然不能也不应该是古代宗教画的翻版。他不过融会禅学的精神以陶养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体验,完善自己的艺术而已。亦如董其昌借禅喻画,阐精释微;石涛作《画语录》亦借禅而发扬艺术之精神一般,高济民的禅画更多的关注艺术自身。
六祖调心 高济民作
禅尚自然,“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种顺应天性,绝雕饰去做作的禅学旨归,影响济民绘画而呈简练朴拙,随意天成的趣致。他的造型往往极为简洁,笔墨亦极省,形成画面大块的空白,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于高济民艺术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禅学旨趣,就使其作品之白并非纸素之白,空白虚无之中有着庄严深沉的哲理内蕴。而高济民在传统笔墨上多年的修炼,他那洒脱飘逸酣畅淋漓在笔墨,那似乎漫不经意的落墨而形成的种种浓淡参差的线条与墨团、色块,又构成似与不似间的诸般形象。
寒山拾得 高济民作
四川美术学院李来源教授评价说, 把那些无定型的佛、菩萨、罗汉人格化和个性化,表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内心世界和生活情趣。把佛化成人,把人化成佛。画家的本事,就在于根据历史的传说和艺术的想像,大胆地加以读张和变形,以弥补和丰富传统沿袭下来形象之不足,而升华到更高的美学境界。济民的画有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他在竭力的追求人物的“神”。这“神”就是超凡世界佛的共性、个性和喜怒哀乐。画家始终遵循着传统绘画美学“以形为神”和现代的审美意识,在不断的突破和充实。形中有神,神中有形。但并非形神各半,而是以神为魂,以形为貌。
鹤寿图 高济民作
高济民的佛画其内涵是丰富的,既有传统的道释人物画的品格,又有笺谱的艺术形式。有些作品吸取民间艺术网络,有些人物又借鉴了日本“游世绘”的造型。在用笔敷色中,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掌握适度,控制有法。其画风泼辣奔放、挥洒自如。宛如成竹在胸,一气呵成,毫无凝涩之弊。看起来眼快神畅,舒适坦然。有的画是具象为实,有的画又是抽象与具象参半,处于似与不似之间。
关羽夜读 高济民作
著名画家武辉夏点评说,禅宗讲究“静观参悟,入定顿悟”。佛门云:“直指本心,立顿悟义”,“随意作主,立分皆真”。这同艺术探索中的直抒胸臆,有所独创的画理似乎也有冥冥相通之处。画,仅止于技术,那是凡俗工匠所为,真正的画家,每作画时,其实是在画学问,画修养,画气质,画格调,画感觉。惟其如此,才能“知无功之功”,“知至道不烦”。悉知其巧拙工俗,造微入妙而“觉来信手笔有致”。
丽人图 高济民作
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济民先生的人物画,多取材于神话传说中人物,湿笔晕染,一挥而就,笔下人物既有又无,既无又有;既实又虚,既虚又实。渲导气韵,驱遣情志,强调抒发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表现心灵力量的超越,体现了他强烈的艺术个性。
禅是中国人用十几个世纪精心构筑的精神世界,它根植于深远而丰富的华夏文化,博大精深,蕴涵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洋溢着东方文化特色的风范。禅是在寂静的状态下,反观世界的一种修持方法,人们经由对文化的体验,直接获知智慧的境界,禅的沉静自信及智慧的特色而促进精神创造,令我们豁然面对人生,从而在生活中发挥最大的生命潜能,创造出超凡的艺术品格和艺术作品。
赏月图 高济民作
高济民先生说,禅与画原为两种不同的事物,然而禅与中国文人画结有不解之缘,禅以静为大美,静体现在以和谐、自然、雅集、沉蓄的艺术形式中,正符合中国东方式的美学思想。何为禅呢?禅是在心境寂静的状态下,反观内心世界的一种修持方法,人们经由对它的体验直接获证智慧的境界。禅是一种人生哲学,它以沉静,自信及智慧的特色而促进精神的创造,令我们超然地面对宇宙人生,从而在生命线中发挥最大的生命本能,创造出超凡脱俗的艺术品格和艺术作品。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论:近乎禅家的神秘体验却又可以还原为审美的超越。
观画图 高济民作
画家能写状貌古野的罗汉,亦能画貌若天仙的女子,在粗犷的画风中,显示出高罗汉艺术境界中的细腻的情感。在高济民为数不多的仕女画中,仍然浸润着禅静的意趣。朦胧的典雅。这类作品从禅外而入禅内,又从禅内而游出,带上某种淡淡的人世伤感,这或许又是济民的禅画与那些全然不食人间烟火的古代禅宗艺术的区别之所在,或许,这也是济民禅画的价值。济民的画作为现代的艺术,他不过融汇禅学的精神以陶养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体验,完善自己的艺术而已。亦如董其昌借禅喻画,阐精释微;石涛作《画语录》亦借禅发轫艺术之精神一般。
丽人抚琴图 高济民作
以禅论道,以气观画,纵观古今中国画艺术,大凡归纳为六个层次或六种境界。一曰东施效颦;二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三曰笔下生花;四曰阳刚充沛破形着;五曰逢处生机,不温不润;六曰雾中生花,静水生莲。为观之象外得知寰中的高远境界。作画者物我两忘。如佛所说,由心而出也,其作出神入化,得妙悟自然之法,离形去智。空灵虚静,逸气神畅,而天然绝伦也。如禅师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入此境者八大山人、牧溪、梁楷、黄庭坚也。
夏风图 高济民作
中国绘画是书法的延长,是太极气的运动,是明心见性精神化的产物。高济民先生说,在我的绘画实践中,也力图以禅的意境,罗汉的智慧,表达一种生命的意识和宇宙的观念,获得一种自由的境界。超脱性和精神化是美学的特征,中国画艺术应该参与这种升华和超越。在西方的文艺评论中有多种评判标准,我们对中国画艺术的评论何不以多向思维去探讨呢?
伏虎图 高济民作
以禅画名世,这在当今画坛亦为别致之例。近年来,高济民先生的国画写意人物声誉鹊起,为画坛所瞩目。曾在日本、广州、重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鱼乐图》、《听雨图>、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现代中国巨匠绘画展》,作品<六祖调心>参加《中国画名家手卷作品》展。作品《指路明灯》参加全国美展。系列作品收入《现代人物》、《中南海珍藏画集》、《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作品集》、《奥运中国书画大典》,出版有《罗汉画语》、《高济民禅画》、《书画典藏·高济民》画集,《禅者》长卷获中国文艺金爵大奖。
“悟时刹境是真心”,将禅理融于画理之中是一种超越,高济民的画是禅,又是艺术,是哲学,又是生活,是祥和灵光的艺术升华。“平常心是道”。画家高济民贴近生活,注重本色,崇尚自然,他追求的是机缘和合,本心自露,他所从事的事业原本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无目的而又合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妙在安步与神闲气定之境,挥毫于有意无意之间。他漫步在已逐渐消失的狭窄的街庭小院,固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深沉真切的体验,换取给人们的却是人世情态和真善美的表达,他的禅画艺术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新的诠释。
蔡律 201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