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虚的中国人2:第一拜金之国
提要:缺乏超越的非世俗价值观,才是中国成为第一拜金之国的深层原因。
中国人对金钱之欲望,无疑超过世界上大多数民族。这与我们缺少终极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看看中国春节家家户户的对联,无不是“富贵”、“发财”等雷同的字眼,即可窥见一斑。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拜金之国是理所当然的。盖因发财致富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渴望,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以金钱为偶像,并非今日中国之现象,而是历史文化之遗传。中国人满脑子都是升官发财的梦想,从古至今绝无改变。而升官的目标还是发财这一事实,表明金钱才是中国人的终极膜拜。
发财致富原本不是罪恶,但是以发财致富作为人生中心的目标,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偶像崇拜。在当今中国,拜金主义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成为各种邪恶现象爆发的总根源。
事实上,西方市场经济尽管同样饱含罪恶,却始终伴随拯救的力量。资本主义早期罪恶累累,但因着信仰的约束而逐步走向理性。英国的资本主义若没有国教的制约,就不可能走到今天。而如果没有清教徒的信仰,就没有北美的资本主义,也不会有美国的诞生。
新教信仰对资本主义的最大贡献乃是,它遏制了人类本性中贪婪的拜金主义倾向,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相对理性地运行。对于新教信仰者而言,财富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只是达到上帝神圣目标的一个手段,任何对金钱的贪婪都是出于撒旦,而不是出于神的旨意。
其实,中国文化中并非缺乏淡薄金钱的教导。在儒家文化中,关于金钱的观念:第一是重义轻利;第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三是强调诚实劳动,“君子不吃嗟来之食”;第四是倡导节约,“君子节而用财”。在佛教和道家思想中,关于金钱的观念虽与儒家有所不同,但在强调诚实劳动和勤俭节约这两点上,与儒家是完全一致的。
在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关于拜金主义的教导。但是,拜金主义却始终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北宋皇帝赵恒一句非主流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主义教导,没想到竟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圭臬。
虽然美国人的本性同样是拜金主义者,但美国的主流价值却是超越拜金主义的新教信仰。而中国人虽有儒家伦理的正确教导,却还是被拜金主义所吞噬。
其中的根本不是文化的不同,而是信仰有无的问题。世俗的文化充其量是僵死的教条,不具备令人畏惧的力量,但作为非世俗力量的信仰则截然不同,信仰使人产生敬畏,在对神的敬畏中,人自然不敢为所欲为。这是超世俗的信仰与世俗的文化本质的区别。可见,缺乏超越的非世俗价值观,才是中国成为第一拜金之国的深层原因。
(节选自张羿《空虚的中国人》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