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号去哈尔滨开会。会后上街浏览,看到许多上个世纪留下的建筑,大多是外国人建造的,不仅非常漂亮,而且还有厚重的历史感。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些都只是仅存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历史建筑都在解放后的这60多年中被毁掉了。
我去过国内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看到的情景基本相似:最坚固、最漂亮、最有艺术感的建筑,都是解放前留下来的,甚至是民国以前的。而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建筑却都差不多一个样,而且都给人一种临时性的感觉,似乎建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拆了。
也许类似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建筑只反映外国人的那种建筑风格,但我们中国人也并不缺乏我们自己的建筑品味。无论是故宫、颐和园,还是苏州园林,甚至庙宇寺院陵寝,都显示了中国人的建筑天赋,只是这种天赋从1949年以后就再也显现不出来了。
其实,抛开建筑风格不论,在建筑上的投入是人们信心的最直接的反映。帝王大兴土木盖宫殿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统治地位有信心,商人造园林是他对自己的财运有信心,僧人造庙宇是根据他对信徒虔诚有信心,老外建外滩是他们对自己在中国的利益有信心……。
只有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没有信心的人,才会搭建些临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