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不缺少理论家和咬文嚼字的“训诂家”,比如,孔乙己还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而缺乏将理论诉诸实践的行动家;而且,也正是那些整天忙在书房里咬文嚼字的训诂家们阻止了科技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使中国的主流文化热衷于咬文嚼字而蔑视科技发明与创造为“奇技淫巧”(如春秋时宋国的墨翟,能使木制的飞茑飞上天,汉代的张衡能使车的三个轮子自己运转而不靠马的拉力,却都被统治的儒家称为“废功损力、劳民伤财”),使中国一次次错失了技术进步和富强振兴的良机。
遗憾的是,今天依然看见这些人活跃在国内的各个角落,依然沾沾自喜于咬文嚼字,还在扮演者“铁嘴豆腐腿”的罗亭。
前些年为什么联想的柳传志说不愿意回中科院--理论家太多,产业化太少;而斯坦福大学为什么能诞生一批令世界震惊的科技精英,就是因为产业化。所以,热衷于咬文嚼字、热衷于当雕虫小技,这是中国的大病;
难道那些空洞的理论可以抵挡韩流的《大长今》?难道我们的影视市场不是被《大长今》杀得灰飞烟灭?
或者可以抵挡东传日本的“茶道”?难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还要停留在“训诂”的阶段,没有一点科技的进步,就如四大发明永远停留在烟花、风水的档次而使这悲剧再一次次不断重演?
希望那些国人们能睁眼看看,现在全球化时代是一个什么时代?在资本说话的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训诂难道可以抵挡横扫全球的阿凡达?而数百年来三国传播世界的魅力是什么?难道是训诂?为什么罗贯中的三国能把贩夫走卒慑服,也能成为无数世界级精英的必读书(难道他们能信服你那些雕虫小技,和贩夫走卒们关心的一样)?
难道不是谋略吗?而谈及谋略,我们竟然没有一部可以比及《肖申克的救赎》的作品,更没有《越狱》的谋略征服无数的白领而诞生“米帅”一样迷倒全球的新星;
时代不同了,再不要谈那些无用的咬文嚼字,雕虫小技无法和世界竞争,更无法和好莱坞的文化侵略、“韩流”、“哈日”比拼;只有靠谋略,三国的核心也只能是谋略,其他的,都是茶余饭后的淡话。
从新三国的关注点看国人的大病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