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伴随着新一轮区域规划的陆续亮相,天津、上海、深圳、厦门、沈阳、重庆、北京等大中城市纷纷进行大手笔改革,调整行政区划:北京城区“四合二”,整合利用核心区资源;深圳特区范围扩至全市解决“一市两法”;厦门特区扩至全市,将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上海南汇并入浦东新区;天津撤三区并为滨海新区;重庆设中国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等。如国务院近日做出批复,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这一大手笔,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调整行政区划?业内人士认为,影响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区规模成倍扩大,原有地域空间和行政区划格局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不得不调整行政区划、拓宽地域空间。我们看到,去年以来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大中城市集中的江浙粤闽等省和京沪津渝四大直辖市。二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原有市区行政区划格局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杭州市撤销萧山、余杭两个县级市,设立萧山、余杭区,市区面积由原来的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为杭州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在现行行政体制下,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可以较好地解决市县矛盾或大市与小市矛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行政区划调整究竟带来什么好处?按照官方的说法,一些城市区划调整后,减少了内耗,整合了资源,强化了合力,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市政建设都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当地普遍反映行政区划调整效果很好,称之为“合时宜、顺民意、有基础”也不为过。对于这一点,笔者也丝毫不怀疑。正如北京市这次最核心区的区划调整,官方称有四大好处:一是有利于推进核心区南北区域均衡发展;二是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当然,对于城市区划调整,房地产业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如去年11 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三区合一”后,滨海新区成为全国关注焦点,而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滨海楼市。又如今年6月18日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之后,重庆楼市在调控背景下一枝独秀,引人瞩目。
最后,行政区划调整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合时宜、顺民意、有基础”只是官方说法,一些学者对于频频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也表示出自己的担忧。一是中国究竟要多少个“国际大都市”。报道称,国内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了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更多是体现城市管理者的短视、浮躁心态。二是市设区是越大越好吗?对于北京市这次最核心区的区划调整,某著名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研究国外大都市市设区的成功经验后认为,市设区并不是越大越好,尤其是对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讲,因此他对这次调整鲜明地持反对态度。三是对于一个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城市来讲首要的是解决什么问题?高房价、高消费、社会治安变差、贫富差距拉大,这些大城市的“现代病”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有效解决?靠单纯的行政区划调整能做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毕竟,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或许比冲破30年前那层“姓资姓社”观念的“窗户纸”还要困难。
结论:行政区划调整的初始动力源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且行政区划调整客观上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体现为市场力量的第一性,这一点从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先行调整城市效果来看已得到充分论证。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城市经济有着突出的行政区经济的特征,政府在其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它的作用非常的强大,如果它能够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如果不能够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够及时解决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代病”,不能够客观地定位所在的城市,一味地追求“国际大都市”,就会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影响或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