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尊重市场就会“一抓就死”
国务院: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
当中国民众被鼓励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才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当中国民众被鼓励告别国营铁饭碗之后—尽管占中国人口80%的人端的是只破碗,中国“上山下乡知青”丢掉讨饭棍办起了民营知青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竟争性业务。邓小平免知青三年税费,算是鼓励。
市场经济在中国隨便怎样折腾, 一定要在“鼓励”的形式下才能茁壮成长。这是中国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垢病,就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虽然采用“摸着石头过河”,可以减缓乱,但是无法避免死。
这就是中国反反复复的折腾的原因。
上海
周四刊登在中国政府网的新闻稿并称,要消除企业兼并重组的制度障碍,清理废止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坚决取消地方自行出台的限制外地企业对本地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规定.地区间可签订财税利益分成协议,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
这是打破省级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央建议。能否实行,还要看地方政府的态度和企业的兴趣。地方政府的兴趣是税收和土地售价。地方经济是市场扩大而缺资金人才。
以中国500强和外资企业的身价,有无中央鼓励都没有关系,它们早就有了国际市场在碗里了,到内地偏远省市开业,不过是看中土地的便宜。真正跨省经营的民营个体小企业,不是政策上的阻得,是资本的缺失。地方国营才有政策缺失。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指出,要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的引导和政策扶持,通过兼并重组坚决淘汰落後产能;中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央企业兼并重组。
但应该在兼并的重组中。让中小企业升级后,只能再投入市场中才能有活力。否则拖死央企。这就要谦并者让出全国的市场作为交易,让地方企业进入全国交易中心竟争。这才是科学重组,做到“打破地方垄断,重建市场竟争”。真正做到升级而不垄断,保持竟争势头。才抓而不死。
若市场还在垄断之中。根本无竟争可言。乱而散,还是死水一潭。
在国际上这种垄断被定性为殖民主义,在国内这种垄断被定性为民族分裂主义。全球化和国家资本主义都会遇到这种垄断问题。
这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演变。应对之法就是地方有独立制定税收的权力。市场平衡的杠杆就是税收。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地区间可签订财税利益分成协议,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这是一个谈判的关键。
这实际上是经济结构按市场竟争调整。调整是为了提高竟争力,而不是以垄断取代垄断,“城头变换霸王旗”,就会重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反垄断才是市场发展的关键。因为垄断阻碍流通,其中包括地方保护主义。也要兼顾到都市和央企的“以钱压小的保护主义”。这就是中国在市场计划控制中易犯的教条主义。
只进不出的单向流动。例如,北方的玉米进入南方市场,肯定会击毁南方的山沟玉米生产,不能税利均分的官场交易就完事,这不是市场交易,是权力交易,解决不了市场竟争的流通。而应该以同价值的土产,例如桔子水果类引入北方甚至国际市场交易,才真正互利共赢。物尽其用。
兼并容易,重组难。还是人才问题。这里的思维点是,坚持市场交易原则,互相开放,才能不乱。民营和个体的市场化比央企多,见利必收,进出都做。央企限制和负责对象不同,出进不灵活,所以在市场中以权和资源压小,重组巨大包袱而死在一堆。这就是中国“一抓就死”的原因,官僚们不尊重市场。当然,不排斥暗箱中的权利交易。
国务院这个通知,又会让驻京办红火一阵。争兼并项目会让许多官员的金库加高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