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有首《乡愁》诗这样写道: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每当我读这首诗时,脑海里就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遭了神州大地的时候,第一批回乡探亲的台湾同胞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他们身穿印有“我要回家”、 “我想妈妈”的衣衫,头上扎着写有“中国人”的布条回家了。他们一下飞机,就扑向亲人的怀抱,失声痛哭。多少次啊,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抱着满头白发的儿子,双鬓斑白的儿子扑向步履蹒跚的父亲,久久不肯松手!多少次啊,再也见不到父母的儿子跪在双亲的坟前,哭喊着; “娘啊!看看您不孝的儿吧!”这是一幕人间悲剧——人为制造的人间悲剧。半个多世纪啊!那浅浅的海湾,分离着多少骨肉兄弟,阻隔着多少人间真情啊!
然而,今天依然还有人要继续制造这样的悲剧,还想将那浅浅的海湾挖成不可逾越的大峡谷。“台独分子”李登辉狼狈下台以后,另有一些民族败类继续鼓吹“两个中国”、 “一中一台”,叫嚷什么“大陆和台湾是远亲近邻的关系”。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真是一派胡言!只要稍稍有点逻辑思维的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们和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亲兄弟肯定属于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那么,在台湾岛上有多少人的祖籍在大陆?又有少人朝思暮想的亲人在大陆?他们和自己的亲生母亲、和自己血脉相通的手足同胞能分成两个民族、两个国家吗?本是同宗同源的同胞兄弟,硬要说成是“远亲近邻”的两个国家,这样弱智的人,能将台湾人民引向何方?这样的“台独分子”如何才能灭迹?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且不必从地理上说这块土地就在中国沿海的大陆架上,也不必从历史上说这里有着澎湖驻军、汉人迁居等史实,单单看看两岸同宗同源的文化,我们就会明白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大家都知道,我们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懂得做人的道理,是靠老师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开始的。从小学一年级,我们就学会了“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这样的道理。老师在教我们识字造句的同时,也把传统的民族精神教给了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材,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非常熟悉我们的语文课本。现在,我手上拿的是一本台湾现行的《国文》教材,看看迷封面:这清新淡雅的荷塘月色,这喜庆吉祥的连年有余,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些教材的宗旨明确指出: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激发爱国思想,弘扬中华文化。请听明白啊,各位! “弘扬中华文化”——连教育孩子们的课本都明确指出,台湾教育要弘扬的是我“历五千年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是我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博大精深、日久弥新的璀璨文明。两岸是同一文化渊源,同一精神脉络,同一教育目标——让孩子们从小在中华传统道德的旗帜下成长,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台湾人,大陆人,都是同宗同源的中国人。
在座的各位可能还记得中学学过的课文,还清晰地记得《爱莲说》和《木兰辞》,还记得《桃花源记》和《满江红》。许多人还能流畅地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诗篇,也能吟诵“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优美词句。台湾学生学的也是这些诗篇,两岸语文教材中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文章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予们在黄河源头、在泰山之巅高声朗诵那些诗文的时候,台湾的少年也在阿里山下、日月潭边吟诵那同样的诗句。这是怎样一幅动人的情景啊!同样的肤色、同样的眼睛、同样的语音,朗诵同样的诗文,体验同样的感情,不是同胞兄弟,哪全如此亲近?不是同根亲人,哪会有相同的声音?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台湾生活了近五十年后重返故里,与亲人团聚,每一次填写入境登记表时,在“国籍”栏里,老人总是用他那颠颤巍巍的手工工整整地写上“中国”。在澳门国际机场转机时,服务小姐问老人:“先生,您是哪里人?”他总是笑眯眯地回答: “我是中国人!”这就是一个普通台湾人最庄严、最神圣的回答,也是千千万万台湾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巍巍中国,泱泱华夏,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炎黄世代,理应合一。我的历经沧桑仍傲然挺立的祖国啊,我的宽厚善良、张开双臂迎接儿女的母亲啊,你那统一的步伐已踏上了香港和澳门这两片热土,我也相信,这个坚定的步伐,在不久的将来,同样会踏上台湾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