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金融专家,也不敢妄言自己精通经济领域。但并非需要精通理论,才能看到经济增长中的问题。而在这里我将引述我2009年5月27日与28日的两篇日志,关于中国庞大刺激计划将在未来可能带来的危机和问题。实在不幸的是,当时的判断即将变成了现实。《华尔街日报》6月29日刊出《观点:中国决策者的政策子弹所剩无几》 一文,直接指出中国刺激计划,已经导致产业结构更加畸形,地方政府投资泡沫也倍增,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而中国又不断遭遇人民币升值压力,劳动成本上涨,面对大量的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时候,已经没有太多的弹药留给自己缓冲了。如果说我与华尔街日报分析师文章的区别,那么就在于我之前写的只是对未来一个预测和判断,而分析师所写的是用我预测的,并且已经证实的数据加以证明。以下将毫不修改的列出我的两篇日志
2009年5月27日
中国有很大的机动空间:政府债务低,银行系统存贷款比例低,家庭部门杠杆率低。当然,公司部门的高杠杆值得担忧。国家有强大的购买力,这在巨额外汇储备和持续的贸易顺差中反映出来。如今可选择的办法,反映了过去在提高生产率和出口能力方面的成功。但是,这两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因此,中国应该谨慎地将资金投向那些来未能带来收益的项目上,而不是投在仅仅能提高即期GDP的非生产性项目上。
而一季度的信贷数据足以使房地产,高耗能等企业兴奋不已,同样那些投机中国资本市场的机构也兴奋不已,4.85万亿新增贷款。与此同时的还有庞大的4万亿刺激计划,十大产业计划,医疗改革计划,以及一系列的社保改革。在金融为的背景下,北京政府似乎被吓坏了,以至于他拿出了他所能够想到的所有的拯救GDP的措施和计划,而各地政府拿出了所有的项目。
在此庞大的计划下,受益者除了出口企业,个人以外。其实最开心的应该是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中东国家,因为他们就有理由说明维持高资源价格的理由了。而近日中国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力拓、巴西淡水等铁矿石生产商谈判陷入僵着状态大概就得益于中国的刺激计划。
最见不得表扬中国的话,尤其是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媒体,专家意见。倒不是阴谋论,但是之前的批评声为何现在突然不见了,而现在如此的褒扬中国政府的果断。的确如此吗?我倒想看看,中国的刺激计划到底谁受益了,是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国际投机者;是中国的制造企业,还是海外的资源出口大国;是海外超前的消费者,还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工人。
经济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而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政府的财政开始吃紧,而信贷在最近一个月来开始压缩,中国政府期待的复苏还没有到来。而待用的弹药已经不多了.
当中国政府弹尽粮绝时,谁来拯救中国,来拯救世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另眼看世界
2009年5月28日
最见不得表扬中国的话,尤其是那些向来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媒体,专家意见。倒不是阴谋论,但是之前的批评声为何现在突然不见了,而现在如此的褒扬中国政府的果断。的确如此吗?我倒想看看,中国的刺激计划到底谁受益了,是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国际投机者;是中国的制造企业,还是海外的资源出口大国;是海外超前的消费者,还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工人。
经济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而我们已经看到政府的财政开始吃紧,而信贷在最近一个月来开始压缩,中国政府期待的复苏还没有到来。而待用的弹药已经不多了。
当中国弹尽粮绝时,谁来拯救中国,来拯救世界。
总之,给自己留些余地是好的,不要对未来估计得太乐观了。良药苦口,如果连视你为竞争对手每天都是说你好听的话,夸你的时候,那就要警惕了。然而,从目前而言,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甚至是老百姓都表现出如此的乐观情绪,实在让人感到不安。
缺乏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亚洲的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九十年代的四小龙不也被各界吹捧的上天吗,但结果又如何呢?在国际金融大鳄大局进攻下,这些国家忙活了大半辈子,大量的劳动财富被跨国资本集团洗劫一空,而今日的中国是否要重蹈覆辙。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是必要警惕时要有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另眼看世界
(新浪微博:派代博闻:http://t.sina.com.cn/1589153251 )
(腾讯微博:李成东 :http://t.sina.com.cn/1589153251)
2010年7月6日
成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