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麦饭


      麦饭是关中地区一种古老的小吃,用小麦面粉与蔬菜(野菜)、肉食拌和蒸熟食用得名。别小看了它,有一千多年历史呢,《后汉书》上就有关于麦饭的记载。麦饭配料比较广泛,如嫩苜蓿芽、榆钱、洋槐花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茵陈麦饭。

   “二月的茵陈 三月的蒿,秋后的茵陈当柴烧。”茵陈又名白蒿,清湿热,茵陈麦饭是很适合调理身体的药膳,用麦饭改善下口味,度身体好的很呢。

   每年二月二刚过,还嚼着馍豆豆,山野间就多了不少人:踏青的、散步的,还有摘茵陈的。采摘野菜的主力以老婆儿居多,头上戴着帕帕,胳膊上挂着篮篮。这时的茵陈长出鲜嫩的芽芽,野地里一大片,一会就摘满了一篮子,老婆们谝着闲传(聊天),结伴回家。有的采得多,直奔菜市场,蹲在门口,一上午光景能挣个十块八块,回家给小娃买点零嘴吃。

   茵陈淘洗干净,就着潮乎劲,撒上面粉,五香粉、盐、鸡精,搅拌好了上锅蒸,二十多分后,清香随着蒸汽呼呼的就出来,一盘清香中有点淡淡苦味的茵陈麦饭就做好了。同样的方法,槐花、榆钱、苜蓿、苋菜都能做成麦饭,各有各的滋味,饱含山野气息。

   不单是乡下,城里人也好这口,都是早年圣母女娲娘娘用骊山的老黄泥捏的,进城多少代也放不下这口想头。城里道旁树有榆树槐树,可吃不得,成天汽车尾气熏着,毒大着咧。城里人想吃麦饭了,平时没时间、人在懒一点,走到菜市场去乡下老婆儿那买上一点;怀念少年滋味的,赶到假日开着车,一家几口人往山野里走走,透透野地间的清新空气,采摘茵陈槐花榆钱,回家把劳动成果淘洗干净,做成麦饭。一家人吃着麦饭,唠唠过去的日子,麦饭浓郁的清香透出些许苦涩,可不就是日子的味道吗。

  关中到陕北,一个平原,一个高坡,麦饭的做法也略有不同。陕北人一般是把花朵摘下来,洗干净,再用开水烫烫,把多余水分挤出来。用插土豆丝的擦板把土豆擦成扁丝儿,土豆丝和槐花放一起,在加入面粉搅拌匀了,上笼屉蒸上二十多分。蒸麦饭的的时候,人也不闲着,蒜捣成泥,和辣椒面、葱花、鸡精、酱油醋放在碗里,油锅烧热,把滚油往上一浇,兹的一声香味就出来了。蒸好的麦饭拌上这汁汁,香着哩。因为是土豆擦丝做的麦饭,陕北人管它叫洋芋檫檫,是陕北的名小吃。

   今年春天蒸麦饭的时候,我加入了朋友从海拉尔捎来的黄油,加面粉搅拌的时候,又添加了鸡蛋清,口感会更劲道一些。绿缨缨的茵陈吸饱了黄油,精神抖擞喜气的很,透着一股浓郁的奶香味。一上桌家人就连呼:撩咋咧!(关中方言,好)。我说这叫少数民族元素麦饭,独此一家别无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