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讲,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将是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中央政府提出2010年GDP增长目标为8%左右,但宏观政策上既要防紧缩又要防通胀,刺激政策维持或退出难以抉择;既要维持较高的社会投资又要控制政府投资带来的财政风险;银行信贷既要有保又要有压。受此影响,2010年银行业也将是艰难、迷茫的一年,原有规划难以实施,原有模式难以为继,新形势下难以适从。究竟何去何从,睿智的中国金融家已经意识到,传统商业银行的空间越来越小,现代商业银行的变革必将成为历史的必然,2010年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分水岭。
一、2010年中国银行家关注的重大事件
(一)3月,中国对外贸易自2004年5月在经历了连续70个月盈余之后出现了逆差。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出口1121.1亿美元,进口1193.5亿美元,贸易逆差72.4亿美元;
(二)4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
(三)6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
(四)1月23日,江苏省宣布2月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涨幅12%。此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相继跟进,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五)5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
(六)5月4日,中国农业银行向香港交易所及上海证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从而正式开启了该行寻求在上海和香港双重上市的进程。
(七)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流动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与2009年7月27日发布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合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统称贷款新规。
(八)4月1日,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十次会议在重庆召开。
二、2010年中国金融业经济环境的剧变
(一)中国出口增长空间受到大幅压制,净出口在未来对新增GDP的贡献难以扩大。
2009年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6%,全年贸易顺差同比减少34.2%,出口对中国经济首次出现负拉动。今年4月中国海关总署署长盛光祖指出:我国出口在2010年实现恢复性增长之后继续扩张难度很大。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消费需求难以较快恢复;其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肆虐蔓延;第三,大宗商品价格恢复到高位,我国提高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导致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同时人民币升值也对我国的出口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内需不足,对新增GDP贡献仍然有限。
多年来,中国民间消费占GDP的比率为36%左右,比美国少一半,是欧洲和日本的2/3。今年我国许多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并且幅度较大;继续实施并强化家电、汽摩下乡政策;推进医疗改革、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希望通过以上“增收节支”措施来拉动国内消费,但效果不明显。为此,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拟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消费能力和水平,这是拉动我国GDP增长的长期持续有效的途径,增长空间大,但短期内提升效果难以大幅提高。
(三)维持高位的投资是中国经济现实的选择,由于政府高强度投资难以持续,加强民间投资补位是关键。
1、调控政府投资,清理政府融资平台。2009年,为弥补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地方政府也上马了大批项目,可能诱发财政风险。今年,鉴于国际个别国家已出现主权危机,中央实施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对新上项目叫停;
2、调控房地产市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2010年的房地产政策为支持改善性住房,严控二套房、多套房;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时限由两年恢复到五年;明确首次购房标准、二套房认定标准;银监会要求对违规房企、三套及以上购房停止发放贷款。4月17号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全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局面有一定改观,部分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开始回落。
3、激活庞大民间资本,引导投入实体行业及企业。
中国经济2009年的两个重要引擎(政府投资、房地产开发)在2010年被大幅减速后,中国正在为民间投资这一重要引擎的提速铺平道路。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提出了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与2005年发布的政策相比,进一步降低了准入条件、扩大了投资领域。强调民间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起到在政府4万亿投资、调控房地产后维持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作用;同时分流炒房和炒股资金,能抑制资产泡沫。
(四)为更好的支持民间资本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市场化运作的商业特性更为突出。
1、银监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贷款新规,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贷款资金支付审核和受托支付管理,从源头上减少贷款挪用风险,实现向“实贷实付”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同时能减少贷款企业的利息支出。银监会还出台了支持小企业和出口企业发展、“强化”三农服务及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支持灾区重建的新举措;与相关部门一道制定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科技型小企业等多项优惠政策。
2、最后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农行即将上市标志着中国银行商业化里程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即中国银行业将整体步入现代商业银行轨道。农行上市不仅仅是一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收官之战,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次重要举措:随着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我国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为消费驱动型经济,而扩大内需的动力在县域。过去的十年中,县域GDP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城市。在此背景下,我国县域经济将与城市经济比翼齐飞,金融机构将做好为城市经济服务的同时,增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城商业发展论坛第十次会议在重庆举办,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成主旋律。会议发表《重庆宣言》强调:明确市场定位,转变发展方式,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对小微企业、城镇居民、社区建设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中国经济环境剧变下银行业的重大变革
中国经济环境剧变表明:政府更加注重经济金融平稳发展,更加注重发挥市场这一“无形的手”的基础作用;银行业监管部门更加注重引导金融服务经济,更加注重加大监管力度;而金融业难以按过去的模式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信贷投放,中小金融机构对大型企业的支持又往往受到资本金不足的制约,争夺经过金融危机考验、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中小企业,成为各家银行的必然选择。鉴于此,中国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银行业各机构在竞争的压力下将采取改进经营模式、强化风险控制、注重市场营销等重大变革。其主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各类银行被迫重新制定战略
大型银行在资本实力、资产规模、网点数量、资源拥有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定位是发展成为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中小银行如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在局部区域、重点产品方面对中小企业、个人投资消费提供融资服务,还面临外资银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态势必将改变,各家银行“趋同性”的态势必将分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是一致的选择:一是发展为区域银行;二是发展为社区银行;三是发展为提供某类专业化特色产品的银行。各层级的银行错位竞争,立足于细分市场和充分认识自身资源优势,提供特色金融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精细化金融服务,在核心主业培育独特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
良好的公司治理关键在于制衡有效、民主决策、程序清晰、激励科学、善待客户、服务社会六个方面。公司治理好的银行,抗风险能力强,客户满意度高,监管者认同。
按银监会要求,一是持续优化股权结构,提高决策管理能力。二是开展公司治理评估与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强化战略规划与激励约束,确保持续健康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了公众形象。
(三)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
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业生存的基石,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由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过度金融创新形成的金融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长期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后集中爆发的结果。要以监管部门强化风险监管为契机,依托先进的IT技术,将风险管控细化到整个业务流程之中,融入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之中,提高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推行相对独立的稽核监督体制和内部审计机制,全面做好风险管控工作。
(四)不断加大IT建设
IT建设是现代银行业务运行、内部管理的基础平台,其先进性、可靠性与核心竞争力直接相关,因此,一是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建立稳定可靠的生产运行环境;二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特别是以各种方式实施核心业务系统的改造升级;三是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发各类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四是以科技手段促进风险识别、控制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五)加快金融创新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体系不断完善,发展速度较快,总体而言,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金融创新不足,落后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因此,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是历史的选择。过去,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政府主导,今后,由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各银行都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或降低风险,或简化流程,或提高收益,从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六)实施“人才战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对人才的争夺战正呈拉锯战状态。外资银行基于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和文化融合的考虑,在国内银行中大肆“挖”人;证券、保险行业为参与银行业,也在“挖”人;国内银行业间也在相互“挖”人,或招揽国际高端人才;一些大中型企业为了更好对外融资、管理内部资金,也在“挖”人。为此,银行能否让优秀人才进得来,提得高,留得住,直接关系到核心竞力。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实施“人才战略”,一是要建立起合理的人才准入、退出机制;二是要建立良好的使用、培训机制,达到人尽其才,人才增值的目标;三是建立科学的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和有竞争力、高性价比的薪酬激励机制,兼顾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通过全员的努力,实现银行的宏伟目标。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十日
2010年将彻底改变中国本土银行的发展模式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