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千手观音”大佛寺


                 寻访“千手观音”大佛寺

                               文 /铁牛
       很久以前,曾经到过一次正定的大佛寺,也叫隆兴寺,时间太久了,印象也就模糊了,但是大佛寺的千手观音给我的印象始终没有忘记过。后来有了张继刚的舞蹈《千手观音》,我想也一定是到这里看到佛像后的心灵感悟。
     这次在来大佛寺,感叹在河北平原还有保存这么完好的大寺庙,这是难得。
     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此庙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初改建时才用现名,其总平面至今仍保存了宋代风格,呈有南北中轴的狭长方形。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寺内500多年的古柏、古槐遮阴蔽日。
     隆兴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碑林不但留有历代文人骚客的墨迹,也有国家领导人和各界名人的手迹留言。2001年11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隆兴寺时,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给予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
    隆兴寺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

    
       隆兴寺原名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行寺,康熙年间才定名为隆兴寺,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掐指算来,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却依然保留了古风古韵,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摩尼殿是寺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宋代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虽然同行的游客对建筑都是外行,但对于这座雕梁画栋、重叠雄伟的殿堂仍赞叹不已。据导游小姐介绍,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呈十字形,重檐九脊顶,四面正中设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在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仅此一例。







转轮藏 大悲阁的配殿转轮藏阁底层,又保存了一件宝物,让参观者瞠目结舌。这是宋代建造的一座八角形木制转轮藏,直径达到7米,分两层阁楼,是现存的宋代木制品的稀有遗物。导游介绍,北宋时期这个转轮藏有两个用途,一是收藏经书,另外就是和尚做法事时,可以边转动法轮边诵经,取其法轮常转、自动不息的寓意。



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一进入大悲阁,人们的焦点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一尊高达22.28米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正定大菩萨。说她大,真是一点也不夸张,北宋开宝四年铸造这尊高大铜铸佛像时,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续接的方法,共分了7段才将整座大佛铸造完工。可谓是工程浩大,工序复杂。当人们举头仰望这尊气势不凡的巨大观音时,的确有种头晕目眩的感觉,且不论它的高度令人咋舌,光是看到那千手千眼就足以称奇了。



奇特毗卢佛造型。隆兴寺中轴线的最末端就是毗卢殿了,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殿内一尊铜铸的毗卢佛像也堪称一绝,其设计之精巧,造型之奇特,实属国内罕见。佛像整体分三层莲座,每一莲瓣上均刻有一小佛,共计一千尊佛,每层莲座上均有四尊毗卢佛铜像各向一方,相背坐于莲座中央。在导游小姐的热情怂恿下,游客们纷纷对照着佛像,扳起手指算起了加法和乘法。一千零七十二尊大小佛像,正巧构成了千佛绕毗卢的奇特格局。



“东方美神”倒坐观音。通常我们看到的观音菩萨都是手持净瓶立于莲花宝座之上的,可摩尼殿背壁上却有一尊五彩悬塑的雕像,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观音。说她美,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亲切,跷二郎腿的姿势一下子把神人化了。倒坐观音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左足踏莲花,右腿踞起,双手抚膝,双目俯视,突破了以往传统宗教佛像的呆板风格。作为明代泥塑艺术的佳作,倒坐观音也被视若佛教美学的代表,鲁迅先生以“东方美神”来一言以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