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双管齐下整治地沟油患


  不久前,“地沟油”事件在全国闹的沸沸扬扬,社会公众几乎谈“油”色变、望而却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为遏制地沟油重回餐桌,开发灵敏、先进的食品检测技术必不可少,但从长远考虑,关键还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沟油处理新技术,使“废油”变“宝藏”,造福于子孙后代。

   近日,“地沟油”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一时间,社会公众人人自危、谈“油”色变。地沟油犹如过街老鼠,到处喊打声一片。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地沟油并非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只会“祸害”人们的健康,只要合理运用创新技术,将其转化为绿色能源生物柴油,它也可以为我国的节能环保、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地沟油治理需借助专利技术双管齐下——研发安全、精准的食品检测技术,遏制地沟油“回流”餐桌,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是当务之急;利用自主研发的先进专利技术,将其转化为清洁的生物柴油,变“废”为“宝”,才是长远之计。

   创新地沟油检测方法

   能不能像检测蔬菜农药残留那样,仅用一张试纸就能“揭发”地沟油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理想可以成为现实,只是目前,我国在地沟油检测方面仍面临重重困难。”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小松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沟油在色、香、味上与普通食用油几乎没有分别,因此,一般的实验室仪器常常被它“愚弄”。不过,地沟油并非“深不可测”,关键是如何又快、又准地把它“揪”出来。

  “根据地沟油中存在金属离子、胆固醇等残留物质的特性,国内普遍采用电导率检测法和‘薄层色谱法’(胆固醇法)等方法检测地沟油。”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洪向记者介绍,但这些技术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盲区”,准确率也有待提高。一般而言,电导率法适用于地沟油含量在20%以上的勾兑油,而胆固醇法则要求被检测油品中地沟油的含量在10%以上,换句话说,使用单一方法或仅用一只“鼻子”难以“嗅”出地沟油所在。

  那么,使用两只、三只甚至更多只“鼻子”是否就能“揪”出“罪魁祸首”了呢?2008年,科技部特别批准将地沟油检测予以立项研究,黄凤洪带领的科研团队接受了这项挑战。在他们的备选方案中,能用来合力搜索“罪犯”的“鼻子”还真不少,除电导率、胆固醇、反式脂肪酸、生物毒素等多个指标协同合作外,异常灵敏的“电子鼻”也被用来为不同的油脂建立相应的“指纹图谱”,以便实现快速、准确“搜查”——这就是油脂指纹图谱检测技术。

   黄凤洪向记者介绍,利用油脂指纹图谱检测技术,可以从错综复杂的数据中寻找出多个参数间的相互联系,再借助多只“鼻子”的判断,最终确定地沟油是否存在。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油脂指纹图谱技术可提高地沟油检测精度32%,检测时间也可缩短45%。截至目前,攻关小组已就油脂指纹图谱相关核心技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2件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尽管运用油脂指纹图谱等先进的食品检测技术可以防止地沟油“回流”餐桌,但这并非长久之计,而且地沟油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专家的眼中,地沟油如同一座能量丰富的“宝藏”,关键是如何更好的将其开发、利用。

  变“废”为“宝”是最佳途径

 事实上,地沟油问题并非中国一家独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曾深受其害。但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垃圾车烧地沟油”的怪招,变废为宝,廉价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我们能否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呢?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高级工程师翟至铭向记者介绍:“其实,地沟油经过处理后可以转化成各种化工用品,但市场最大、应用前景最好的,还是用来制造生物柴油。”

   翟至铭向记者展示了两组图片——未经处理的地沟油浑浊、泛着黑红色;但经过处理后制成的生物柴油却清澈透明,看不到一点杂质。利用地沟“废油”生产清洁能源生物柴油,才是其最佳的“归宿”。

   “地沟油在转化成生物柴油的过程中,理论上基本没有耗损,1吨地沟油能生产1吨生物柴油。”胡小松表示,即使地沟油中含有水、食物残渣等杂质,其转化率也在80%以上。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国内使用地沟油生产0号柴油的成本一般为每吨4380元至5400元,如果按照0号柴油最新零售价每吨7480元计算,收益率将超过38%。
使用地沟油炼制生物柴油将会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而中国企业也在10多年的发展中储备了一定的技术力量。“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对旗下30多家地沟油处理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企业掌握的与地沟油处理相关的专利近400件,其中近10%为中国发明专利。”翟至铭表示,我国已经形成了诸如“西宁模式”、“海口模式”等一批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示范性地沟油综合处理范例。

  以上海三瑞化学公司为例,该公司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在地沟油制取生物柴油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成功研发出固体碱催化技术,避免了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油”的排放。截至目前,该公司在固体碱催化剂研制、生物柴油工艺开发等方面已申请中国专利66件,获得授权11件。同时,一套年产量达1000吨的生产装置也已在该公司投入使用,首批由地沟油炼制而成的生物柴油产品,将于近期作为燃料供给2010年上海世博会清洁能源车辆使用。

  虽然我国在地沟油回收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不少难题,地沟油回收机制不完善、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标准缺乏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我国有近40家生物柴油厂的年产能在200万吨以上,但其实际产量却只有30万吨左右,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沟油原料供给不足。”胡小松建议,由政府出资回收地沟油,再无偿送交企业从事生产加工,或者建立相应的财政补贴制度,补贴生产企业。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地沟油炼制生物柴油的技术标准,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规格,这也是导致地沟油问题“悬而未决”的原因之一。

  翟至铭强调:“只有河道疏通了,水患才能杜绝。地沟油治理也是如此,只有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畅通的环节,方能因‘祸’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