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派留学的起点》


                   文/ 阿忆

  1872年8月,一艘远洋客轮自上海出发,驶往美国旧金山。
  船上,站着中国驻美副使容闳,他的计划终于实现了,他将率领30名少儿留美,这是中国第1批公派留学生。
  18年前,容闳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是中国第1位自费留学生。就在那时,容闳生出一个梦想,一个影响中国教育和中国命运的梦想。他坚信,下一代中国人一定会有机会享受他曾经受到过的现代教育,假如他们能去西方留学,“中国或许可以再生,变得文明而强大”。这个目标,是容闳终生事业的核心,容闳由此成为“中国留学之父”。
  容闳回国,正值洪秀全革命,曾国藩反革命。容闳曾去革命阵营游说,劝革命者公派留学生,沮丧的是,洪秀全宣扬上帝,却只为利用西方宗教,行新帝之私,无心派学生去求真谛。无奈,容闳回到反革命体制,但人微言轻,直至10年过去,才有机会向曾国藩面陈公派留学计划,又过了两年,容闳终于成行,亲率第1公派留学生,驶向遥远的彼岸。
  这些留学生都是些什么人呢?首先都是少儿,按照曾国藩、李鸿章、容闳谋定的方案,公派留美生在10岁至15岁之间,是一张张白纸,可以接受全新的主张,所以学法律的蔡绍基13岁,学交通管理的钟文耀12岁,学铁路设计的詹天佑不到11岁。其次,这些学生皆非官宦商贾的孩子,尽管留学经费全部由清廷负担,而且费用充足,但留学年限长达15年,留学目的地是传说中的野蛮美国,行前做父母的还要在写明“生死各安天命”的协议上签字,没有权贵富家愿意冒险。再次,这些孩子多为容闳的家乡人,大家视留美为畏途,没人愿意报名,容闳招不足30人,便回广东中山老家游说,所以钟文耀是中山人,蔡绍基是珠海人,离中山不远,容闳最后跑到香港补招,招了詹天佑,这才凑足30人。最后,第1批公派留学生全部修得正果,蔡绍基做了天津大学校长,钟文耀做了铁路管理局长,詹天佑创新设计出名垂千古的北京八达岭铁路。
  关于公派留洋政策的终断,史书一直颇为偏狭,太过重视保守派的干扰,认为吴子登时常给李鸿章打小报告是断送少儿留美计划的原因。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微量元素,真正的根源是民族尊严和外交政治。
  容闳率公派少儿赴美时,在美华人已为数众多。早在加州发现金矿时,中国人便去淘金。北美铁路大干线动工时,华工更是趋之若骛。遗憾的是,华工为美国建起铁路,却同时招致美国人的反感。中国工人的特点是勤苦耐劳,可以担负白人不愿意干或无法干的工作,他们很少拒绝指挥,从不酗酒滋事,他们的工作效率极高,却可以接受低廉工资。这恰是危机所在。华工没有维权意识,抢了白人饭碗,又甘愿资本家压榨,不大参与罢工斗争,成了美国工运的绊脚石,阻碍着白人争取权利的斗争。1877年,加州发生经济恐慌,失业者倍增,华工终于成了白种工人的迁怒对象。美国工人把华工熨好的衣服丢进垃圾箱,对其拳打脚踢,用石头砍砸,纵狗追咬,剪掉华工的辫子当作胜利果实,无数华房被烧毁,许多华人被杀害。1880年,丹佛排华惨案爆发,李鸿章悲愤交加,忍无可忍,下令召回4年间公派美国的120名留学少儿,而且取意坚决。
  1881年8月,推切尔牧师在避难山教堂为中国少年举行告别晚会,清朝公派留学运动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