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长期以来对外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但自2005年7月汇率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逐渐成为理论界和产业界都非常关心的话题。由于贸易条件是能够集中反映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水平的变化,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也就成为当今最终的课题之一。如下图所示,我国的贸易条件在2003年后整体趋于恶化趋势,尤其是在2005年汇率改革后,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整体上更加恶化了。
图:2005年汇率体制改革以来的贸易条件指数与实际有效汇率变化
图形资料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理论和实证分析》2008.12
那么,是否是人民币的升值造成我国贸易条件的下降呢?我们根据已有的基础来证明实证检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一)模型选择
从上面第3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贸易条件会以汇率变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这个比例除了与原来的贸易条件和汇率有关外,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我们知道还与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同时,我们在这里还要引入其他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因素,例如:劳动生产率因素、国内物价指数等。我们在这里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代表劳动生产率,以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代表价格水平因素。现我们建立模型:
NBTT = C + α REER + β GDP + γ CPI + ε
模型中,NBTT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REER 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GDP 为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代表我国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CPI 为我国物价水平,以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代替;α、β和γ分别为相关变量系数;C 为常数项;ε为随机扰动项。
(二)指标解释与数据选择
我们在这里用价格贸易条件(NBTT)代替其他贸易条件是遵循通常的做法,引入其他解释变量体现了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多方面的作用,是对贸易收入条件与单边要素贸易条件的说明,因而增强了此模型的解释能力。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变动具有重要影响,其总体升值与贸易条件的恶化存在相关关系,同时实证显示我国劳动生产率、物价水平分别与我国贸易条件存在负相关、正相关的关系。
同时,在这里,我们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作为解释变量是因为其较之名义汇率或实际汇率更具合理性。原因在于人民币有效汇率是人民币与其他货币汇率的加权平均汇率,购买力平价是其理论基础,某个货币在有效汇率中的权重取决于该币种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在商品服务贸易中占的比例,是反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实际购买力的综合指标。王珍珍在《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一文中提到了,有效汇率被用于度量一个国家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被用于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还可以被用于研究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相对于名义汇率,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的影响更重要。因此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对贸易条件的解释变量,更能说明其中的作用机制。
本文的各项数据均选择汇率并轨后以及汇改前后1994年到2007年的数据,以此来进行实证分析。
图表
时间 |
价格贸易条件(NBTT) |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 |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 |
实际GDP增长率(%) |
1994 |
102.0 |
73.9408 |
339 |
13.08 |
1995 |
101.9 |
82.34583 |
396.9 |
10.92 |
1996 |
105.9 |
90.98583 |
429.9 |
10.01 |
1997 |
110.2 |
98.32083 |
441.9 |
9.30 |
1998 |
110.6 |
104.535 |
438.4 |
7.83 |
1999 |
104.1 |
99.45667 |
432.2 |
7.62 |
2000 |
100.0 |
99.99667 |
434 |
8.43 |
2001 |
101.7 |
104.7533 |
437 |
8.30 |
2002 |
101.4 |
102.1667 |
433.5 |
9.08 |
2003 |
97.6 |
95.24583 |
438.07 |
10.03 |
2004 |
92.0 |
92.4275 |
455.8 |
10.09 |
2005 |
85.6 |
91.41083 |
464 |
10.43 |
2006 |
81.4 |
92.8652 |
471 |
11.65 |
2007 |
79.7 |
97.6292 |
493.6 |
11.93 |
图表数据来源:94年—07年价格贸易条件数据、实际GDP增长率数据来源于黄满盈、邓晓红《贸易条件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2009.10;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CPI数据来源于肖龙阶,苗建军《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中国贸易条件机制研究》2009.2。
(三)实证结果
对上面图表中相关数据利用SPSS16.0软件计算,得到如下标准回归方程:
NBTT = 0.145REER - 0.776GDP - 0.594γ CPI
R=0.889 R2=0.791 AR=0.728 F=12.588
从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模型通过了T 检验和F 检验,拟合优度较高,结果较为理想。从中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物价水平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其中,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系数为0.145,即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升值一个单位,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0.145。这与一般情况是相同的,即人民币有效汇率与价格贸易条件是同方向变动的。实际GDP增长对价格贸易条件影响为负数,即我国劳动生产率每提高一个单位,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0.776个单位,这反映了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从而恶化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我国物价水平的提高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也是负方面的,我国物价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价格贸易条件将恶化0.594个单位。
人民币升值以来,从2005年到2009年进口单价指数小于100的情况看,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升值引起的进口增加并未引起进口价格上升,因此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同时,另一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是一个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国家,正如上节所讲的那样,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给一个还未达到充分就业的市场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人民币的升值是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的增加、生产的减少为代价的。最后,我们也可以看出,贸易条件不仅仅是与汇率及相关要素的影响问题,进一步深层次分析是竞争力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等。因此,从长远看,贸易条件的改善必须以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技术创新为主,这样对我国贸易条件改善乃至整个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模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虽然通过数据检验我们发现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忘记要与现实实际相联系。当今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时与许多因素紧密联系的,还有很多具体的因素我们并不涉及。
第二,由于统计数据的缺陷,本文所选的数据跨度并不是很长。另外,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的变动同时也会受到另外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的影响,就像目前美国的贸易条件的变动对中国也是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此设为实证的一个自变量,从而更全面来反映我国贸易条件变动和人民币升值之间的关系。
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通过这一章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实证影响,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为我们国家试图寻找到一种合适的汇率制度选择,从而真正的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
我们都知道任何货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都是要有代价的,那么我们今天的中国要怎样选择自己的货币、汇率制度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中国有什么样的基本约束。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基本的约束是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而且中国最广大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含量不高。这约束隐含着两层含义:其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注定是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注定要走向国际化的,中国经济注定具有高外贸依存度的性质。因为只有参与到了国际经济俱乐部,才能够让中国众多的人口与其它资源有效结合,形成就业和经济增长,创造出收入来。其二,制造业总体上在未来较长时间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根本之所在,我们不能轻易地丢弃这“世界工厂”的名称。只要中国最广大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状况没有根本改观,那么制造业就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根本之所在。但是这并不否定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努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劳动力大国,历史的过程造就了到目前为止就业仍旧是中国经济的第一要务。好多人老拿我们国家与美国去比较,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美国的约束是什么,美国拥有的是广大的森林、河流和矿藏。这些东西不会消失,现在是,一万年、十万年后仍然是资产。而我们国家所拥有的是13亿人口,就没有美国那样的优势了。人口是资产吗?一般地说,是资产,但并不绝对。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资产。如果人没有活干,不能创造收入,那么就不仅不是资产,可能还是负资产。人是要活着的,如果没有活干,不能创造收入,社会就会不稳定,甚至陷于动荡。我们国家这些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虽然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太大,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仍然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怕质疑,也不需要统计,看一看每年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便一目了然了。就业是重中之重。
既然中国的就业和增长有赖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并且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已经高达60%以上,那么对外稳定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就至关重要。在对外稳定中,汇率稳定尤其重要。就货币稳定而言,每个国家都要面临是对内稳定优先还是对外稳定优选的两难选择。但是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需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来实现就业和发展经济的国家,货币对外稳定必须放在优先的位置。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固定汇率对于我们是最有利的。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亚洲国家基本上都是不能承受浮动汇率之重的。因为它们共同一点,是人均资源贫乏,需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来发展经济。例如:东南亚、东盟现在就效仿中国,大搞改革开放,有超越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的心态。还有我们知道“广场协议”对于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大的伤害,日本有很好的法律制度,有很好的产权保护,政治也稳定,为什么经济一蹶不振十好几年。在我们看来,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日元选择了浮动汇率;其二,日本保护农业,造成地价高企,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成本。
所以,我们明白了选择汇率稳定,当然就得接受通胀、通缩的国家间传导,当然就得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利用货币政策实现其它经济目标的空间。然而我们不能只是看到固定汇率下通胀、通缩的国家间传导,而是要认真地问一问:是汇率波动更经常地发生,还是通胀、通缩的国家间传导更经常地发生?是经常发生的汇率波动危害更大,还是不经常发生的通胀、通缩的国家间传导危害更大?我们还得认真地问一问:到底是货币政策专注于货币稳定,在这个前提下有限地服务于其它经济目标更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还是货币政策同时服务于货币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财政收入多重经济目标更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们已经指出,假如国内市场具有充分的弹性,特别是劳动市场具有充分的弹性,那么即使有国家间的通胀、通缩传导,也不会造成严重问题的。而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则已经表明,货币政策首要的功能是货币稳定,经济的不稳定常常来自于货币政策过多地服务于货币稳定之外的经济目标。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言:“以货币供应或利率变动来调控经济,主要起于货币制度本身出现了问题。”考虑到目前中国的现实约束,同时也考虑到每个国家之间的博弈,我们认为,人民币应该选择盯住一篮子货币。篮子中的货币及其比重应该根据经贸往来的重要性决定,而汇率则可以在窄幅内波动。这是“两优择其重,两劣择其轻”的一种明智选择。
在这货币、汇率制度下,央行的根本职责是守锚,确保汇率稳定。在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央行才可以有限地服务于其它经济目标。不是因为利用货币政策实现其它经济目标才使得经济更加稳定的,相反,而是经济的不稳定常常来自于货币政策过多地服务于货币稳定之外的经济目标。我们目前暂时不(完全)开放资本项目可能是必要的,为的是给货币政策留下一点用以克服经济内外冲击的空间。如果我们既维持汇率基本稳定,又(完全)开放资本项目,那么我们的利率就得与发达国家同上同下,这可能也是不能承受的。这个货币、汇率制度选择最主要的困难是我们很难、很准确的把适度的汇率水平确定下来。不过,假如我们的国内市场具有充分的弹性,是典型的古典经济环境,那么无论汇率固定在怎样的水平,是不会造成严重问题的。即使汇率低估,也只会造成一次性价格上涨,不会造成持续的价格上涨。
当然,今天的经济很难严格地具有古典经济的特征。补救的办法是必要时可以调整汇率水平,但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货币的下锚之法,要毫不动摇地维护下定的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尽可能地避免市场形成持续升值或持续贬值的预期。为此,人民币汇率要略为低估。这既是有效扩大就业和生产的需要,也是有效维护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这样的货币、汇率制度的需要。当然,汇率低估可能使经济积累巨额贸易顺差。但这不成问题,可以用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的办法化解。至少,降低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关税,增加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不会有任何问题。
张五常教授主张人民币应该以一篮子物品为锚。我们已经指出:主体上今天为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法定货币制度即是以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只是它们的货币政策没有专注于货币稳定,同时还服务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其它经济目标。这使其货币制度具有了多锚的性质。这反映凯恩斯主义的传统错误,忽视了货币政策的根本职能是稳定货币,而不是调控经济。不过,由于以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放弃了固定汇率的安排,我们可以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至少现在和可见的将来中国还应该紧靠固定汇率制度。而以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将来会是中国的最好的货币制度。最后,借用张五常教授的话作为对这一问题的总结:“守汇率,但有少许弹性,央行有某种程度的货币政策运作空间,但没有传统央行的运作幅度。制度可行,甚至持久可行,其条件是外汇储备要足够,而后者的保障,是人民币官价要略为偏低。向前看,中国有这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