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几十年来经历了一个无论在规模还是在速度上,堪称人类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间,中国城市人口从总人口的18% 剧增到46%。最近十年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尤其惊人,此势头预计还会延续,每年约增加两千万都市人口,近乎每年新增一个澳大利亚。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城乡人口到 2015年将各占一半。到2030年,中国都市人口将达10亿,超过除印度外的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总人口。
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必定是工业化的过程。大量剩余农村人口从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向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成为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真实GDP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城市人口(目前已经超过了 6 亿)是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的主力军,是国内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毫无疑问,跨城乡、跨产业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减少贫困人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为了维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必须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 但是,中国近年来城市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失误。中国必须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审视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在保留沿袭历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另辟新径。
能源
现代城市是能源最大的消费者,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家庭等。正因为近年来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一跃成为仅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是,城市居民平均能源消费量是乡村居民的3.6 倍,而城市化的高潮仍未到来,说明中国能源消费的高峰还在后面。而且,使能源问题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依然低下,单位GDP的能耗是美国的3.5 倍,日本的7倍。
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强劲需求的拉动,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而占中国初级能源80%以上的煤炭所产生的高污染、高排放已在国内外引起了深刻担忧。
可以预见,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的供应,将形成制约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长远经济增长的瓶颈。
中国近年的城市化基本上是一个资源粗放使用的过程,客观上造成了能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仅举两例说明。一是由于盲目发展汽车产业, 全国城市普遍鼓励购买私家汽车,使私家车拥有量急剧增长,而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严重滞后。
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中国成功使用内需刺激政策,保障了中国经济逆势而上,保持8% 以上的经济增长。 然而,就是从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私人汽车的迅速普及,导致了中国汽油消费剧增。而且,还造成了市区交通的严重堵塞,空气与噪音污染的不断恶化,交通事故的大量发生,土地资源的低效率消耗等发达工业化国家中曾经历过的城市病。
事实上,中国人口众多,而且稠密集中,加之农业耕地面积缺乏,能源供应紧张,盲目发展汽车业和全盘仿效复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现状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建设世界领先的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共汽车、轻轨火车等,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对于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需求。
二是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巨大投资流入了住宅和商业地产的开发,竣工与在建面积占全球第一,历史上也极为罕见。但是,由于规划、设计、建材、施工与楼宇管理方面的缺陷不足,中国的建筑能耗普遍过高,节能性差。这些城市建设中的盲点造成了能源消费的不合理扩张和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可能制约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瓶颈。据麦肯锡预测,现在至2025年,中国将完成500万幢新建筑物,累计400 亿平方米的竣工建筑面积。其中5 万幢将是摩天大厦,相当于十个纽约市。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通过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筑施工和城市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更为合理、清洁和高效的现代城市能源系统。
环境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工业的扩张和人口的膨胀刺激了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有毒气体与颗粒的排放,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森林和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等等。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全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独占15 席。中国城市污染问题已经严重负面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品质,甚至危及了人民的健康,对城市化的可持续性提出了尖锐挑战。
在未来城市化的过程中,污染的有效控制与治理,环境与生态的良好保护,必须成为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重头戏,成为政府城市公共管理的核心职能与业务,成为衡量考察政府官员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
人文
归根结底,城市化造成了人口大规模向市区的迁移和聚集,现代城市必须相应提供一个安全、可靠、舒适和高效的平台,供人们愉快地居住和高效率地工作。如果城市化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经济,社会和人文目标,城市化本身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过去三十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重经济轻人文、重建设轻民生、偏硬体轻软件的倾向。过去的城市建设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面积越来越大,楼房越盖越密集,马路越修越宽广,但越来越不宜居。比如,市中心的立交路妨碍了人们从容安全的步行穿越马路。
虽有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大多数城市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设施却不齐备;市区高楼林立稠密,休闲公园和公共空间则非常不足;医疗卫生设施尤其缺乏,社会服务严重滞后。
金融
从现在到2025年,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净增3.5 亿,仅这一增量就将超过今天美国的全国人口。新增城市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约 2.5 亿,是农村移民。可以想象,城市化与城市人口的暴涨,将为城市基础设施、 住房、医疗服务、教育与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投资,是应对这些巨大挑战的根本之策。
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城市化的融资模式非常单一,基本上是靠银行贷款和政府预算,后者往往依赖土地转让收入, 导致了土地和房地产的价格泡沫,增加了未来城市化的成本,降低了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和真实生活水平。
未来城市基本建设和经常性公共服务支出,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必须调整融资模式,更加重视吸引私人资本投资和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比如发行市政债劵、股票融资等。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私人资本主要集中于商业性的房地产开发。其实,许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比如机场、港口、公路、地铁、燃气与自来水供应、垃圾收集与处理等等,可以更多地吸收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参与,条件合适的大型基建项目可采取 BOT 的模式。香港地铁公司专司负责地铁建设和运营,在联交所上市,是全球盈利最高、效率最好的地铁公司,香港的成功经验值得参照。
在社会服务方面,比如教育和医疗服务,也存在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空间。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中,可以大胆引进私人投资,建立更多的医院和学校,作为公立医院和学校的重要补充。这样,可以确保城市发展不至于受到融资瓶颈的制约, 还将大大改善城市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营造吸引一流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的环境,形成城市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
个性
城市作为一地区人口、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综合体,应反映本地区的特定历史、文化、 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而忌搬用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遗憾的是,从深圳到哈尔滨,中国许多城市建设盲目抄袭,非常雷同,缺少城市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未来城市的竞争力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独特性,表现在城市面貌、建筑风格、人文氛围、公共设施、政府服务和生活品质等诸多方面。长株潭城市带不能只是一个规模宏大的 megacity,与深圳、广州、重庆或武汉没有太大的区别。长株潭的开发建设, 必须有长远战的略思维;她必须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交通便利、居住舒适、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城市,但同时必须是一个具有鲜明湖湘特色的、环境优美、文化灿烂的中部明珠。
新型城市化战略要力避“城市病”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