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逸史:摩家兵器状告华家铁铺(1)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凉州卫新任都司上任,为祝擢升,特着都司府拨官银叁仟两,给衙役、捕快等部门更换趁手兵器。

都司府虽比不得京城九门提督,所谓兵器采购,也无外乎换换刀剑之类,但新任的都司也是知晓天下之人,因此特别嘱咐,一定要用凉州卫出产的“摩家玄剑”。

 

说到“摩家玄剑”,不得不提凉州卫的“摩家兵器”庄。

摩家兵器,自打祖上,三代以来一直以兵器营生。售得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可谓主顾盈四海、声誉达九州。尤其是,摩家老掌柜曾制得秘方,能在西北铁石中探得玄铁,将其熔在铁水炉里,那一柄柄“摩家玄剑”打造出来,端得是寒锋冰冷,杀气森森;无论官家捕快,还是四海游侠,都以手中一柄“摩家玄剑”为快意。

尽管生意兴旺,摩老掌柜做生意也是一绝,但在掌控家族产业上,却有失偏颇。到了第二代上,摩新掌柜接连在新兵刃的试制上,错了几次,连玄铁的分量和纯度,也失却了准数。

 

这段时间里,江南数家兵器庄获得了机会,艾家兵器、诺家兵器、阿家兵器、西门兵器,开始受到欢迎。甚至于,连同在凉州卫的朗家兵器,都老树发新芽,凭借制出似剑非剑、似刀非刀的蛇剑,一时间名声大振——与此同时,江湖纷纷传言,说朗家兵器之所以能够再获新生,完全是因为和旁道高手联合制剑的缘故。而且,奇就奇在,这名高手本就姓高,自称无所不通,无所不达,江湖人称“高通术士”。

 

 

摩家到了第三代上,掌柜更为势弱,接掌摩家兵器不到几年,便被迫得交出账本,独领一份干股了。另一方面,如何增加玄铁的含量和纯度,摩家兵器渐渐失却了心思。江湖人偶尔谈论起来,也稍有扼腕,甚至些许怀念“摩家玄剑”的锋芒时代。

尽管如此,借着祖上余威,“摩家玄剑”虽已然玄铁杂陈,在官家衙役处也还是受欢迎的,只是那些具体办案、缉盗、平四方的捕快们,对“摩家玄剑”很有微词。

 

潮起潮落诚必然,东升西沉乃天伦。

当那摩家兵器在第二代掌柜手中,试制了多次新剑不成的时候,在那沧州境地,,出了一家“华家铁铺”。

这华家铁铺的掌柜任大掌柜,端的是神秘莫测。江湖传闻说,任大掌柜早年间是神机营的练家子,也属于士子行列了,却不知为何,甘为行商,反而从“士农工商”的首端,到了最末的商了。传闻虽是如此,但对于任掌柜早年在神机营的事情,一直无从考证,而主顾出钱再多,通常还是不怎么见得到任掌柜的。

 

刚开始“华家铁铺”并不是做官家的生意,客户多是各地镖局、大家护院,因此华家铁铺的生意虽然极好,但却没有太多的名气。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华家兵器也确实硬朗有余而锋寒不够,耍家子们用起来感觉有力度,但高手们仍然颇为嫌弃。

据传说任掌柜曾说,华家铁铺的长远目标,是制出大而不工的良器;而在近期内,让更多武林人士用上华家兵刃,才是正道。

华家铁铺在兵刃生意上的做法,相当低调,别处都将刀枪卖作“天下神剑”、“九州神刀”时,华家偏偏就叫“华家铁剑”,有时候甚至连个牌子也不上,干脆就称作“铁剑”,或者虽然标了牌子,却一概而论,无论刀剑,都称“华家兵刃”。

华家兵刃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店铺,普通重剑,市面行价十两纹银,华家铁铺五两便可入手;对于一些老主顾,甚至可以先用兵器,等赚了钱了回头兑账。于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剑客们,都渐渐用上了华家铁剑;不过,有些剑客虽然叫了剑客,干的却是山贼般的买卖;通常大的兵器庄是不敢出售刀剑给这些剑客的。

再后来的事情,凡是有些江湖经验的人,都是知道的了:康熙盛世,社会安闲,对兵器的需求量大大减少。大的兵器庄为了生存,纷纷合并;诺家兵器和西门兵器合并,成了诺西兵器;朗家兵器和阿家兵器合并,成了阿朗兵器;而艾家兵器则将飞镖业务和东洋制锁的索家联合,而专心制剑,反而成了天下最知名的剑庄,据说连独孤求败都收藏了艾家从北方冰冻海底起出的玄冰寒剑。

华家铁铺却利用这段看似武器行当萧条的时间,叱咤风云起来。

先是远走他方。据说华家铁铺派出了20个伙计,跟他们签了生死状,养这20个伙计的全家30年,使得这二十名平常的伙计,转瞬成了20名死士。三年过去,听说其中有8名伙计,到达了八荒之地,并且在当地建了华家铁铺的分店。

而后,华家铁铺多名制剑师傅呕心沥血,终于使得华家铁铺在每年一度的神兵谱排名上,也有所列席了。不过江湖也传言称,华家铁铺剑师实则是放血铸剑,而且还真的死了不少人。对此,华家铁铺一贯保持了简单低调的回复,只说对此事不予评说,既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