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令人瞩目的世博“原创项目”


  世博会已然成为全球建筑设计企业竞技的大舞台。作为上海本土的国有企业,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显然担当了上海世博设计任务中最重要的角色。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是一家以建筑设计为主的现代科技型企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曾连续6年被美国ENR《工程新闻记录》列入《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00强》和《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

  自2004年中国上海世博会项目建设启动以来,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共主创和参与了世博轴、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中国馆等61个世博主要场馆建设项目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世博500kV变电站、世博家园等一系列世博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承担了世博园区建筑智能化设计顾问、世博园区空调能源研究等专项咨询与研究任务,主持编制了《世博会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设计标准》、《世博会园区过渡性既有建筑抗震设防规定》等世博园区建筑设计的基础性标准,业务涵盖EPC工程总承包、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咨询、项目管理等。

  “其中,世博5大永久场馆中的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世博上汽—通用汽车馆、石油馆等企业自建馆;世博宝钢大舞台改造,世博餐饮中心,世博村A、D、J地块等园区配套项目,都是原创项目。”现代设计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向《上海国资》介绍说。

  

  世博中心——绿色建筑

  世博中心作为完全由现代设计集团承担设计的原创项目,引人瞩目之处不仅在于其身负多项重要职能,更在于立足“功能完善、形态庄重、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

  通过科技创新和传统有效手段相结合,世博中心将当今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的绿色主题率先在具体的建筑实施过程中加以体现,成为世博园区率先按照中国绿色建筑设计最高标准三星级和美国LEED金奖双重控制执行的绿色建筑。

  

  世博文化中心——“飞碟”创意

  从场馆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出发,世博文化中心主场馆规模从最初的4,000座调整为18,000座,因此,原有的基地就显得捉襟见肘。

  然而,场馆功能空间的构成给创作以启发,“碗”形主场馆空间成为“飞碟”状建筑形态构思的起源。通过切割接地区域的体量,形成“借天不借地”的漂浮状形态。

  “漂浮”这一概念,从功能布局上看是演艺中心的必然选择,借助场馆周边功能区块的上移,下部被解放的空间形成了开放式的公众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各种交通空间的转换及剧场大人流量的疏散,基于严谨的结构理论分析和合理的结构技术支撑,建筑空间的构想得以实现。漂浮的碟形体,绿坡基座,大大缩小了建筑的体量感。

  

  上海案例馆——生态之家

   在城市中,住宅是与人的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城市功能体,它的形态体量、平面布置、交通组织及内部陈设方式都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基于这样的考虑,上海案例馆——“沪上·生态家”以住宅功能为母体,将生态建筑技术与上海本土元素结合到建筑形体设计中。

  据介绍,沪上生态家项目选址利用废旧厂区空地,建筑以南北条状设置,迎合上海夏季季风方向,有利于冬季日照和夏季通风。沪上·生态家的设计既需要兼顾世博会中作为住宅展馆的功能需求,也同时要在设计中考虑后期功能改造的便利性,特别是相关生态技术在建筑全周期过程中的节能效率。

  “希望藉由对沪上·生态家的设计,表达我们对城市的关注,对上海的关注,以及对本土化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关注。”相关人士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