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inux开源“造假”之争谈中国“核高基”基础软件的创新之路


对于IT界的人来说,最近有两件“打假”事件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一是方舟子质疑唐骏“学历造假”、“专利造假”,二是袁萌质疑Linux“造假”。

这两件“造假”事件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应该属于很常见的事情,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比如唐骏的“学历造假”,大街上很多地方都在卖假文凭。在现在的中国,那张文凭不是花钱花心思买来的?文凭的含金量和投入成正比,穷人家的孩子有几个能够拿到清华北大的文凭?只所以需要买文凭,是因为社会大众很尊重有学问的知识分子,比如很多人在名片上加上“博士”两个字,当人们看到“博士”两个字的时候,会从心底发出一种敬意——这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有了这个文凭,就有了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当两个人同时竞争的时候,有更高文凭的人的胜算会更大,除非另外一个人已经有了很成功的案例。

再看linux“造假”,如果没有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这个优惠政策,我相信没有公司和科研机构愿意做这件事。由于中国在PC时代、互联网时代没有话语权,在基础软件上面没有任何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因此从国家竞争上面来考虑,拥有国产化的基础软件是极其重要而且很迫切的。对于国内的一些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来说,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和国际公司竞争,恐怕会很难有发展的,或许生存都会成问题,因此必须要想出一些办法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这样也就很容易理解“造假”现象了。

这两件“打假”事件在这个的出现,并且引起了如此大的争论,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带来了争夺话语权的机遇,如果人们能够少些“造假”,多些自信,多些实干,拥有核心技术的国际一流国产基础软件在云计算时代一定会出现。

一、中国的基础软件必须建立在开源软件之上

全球化时代,知识共享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尽管人类目前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但是基础知识的增长速度并不存在“爆炸”现象。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创新才是最好的选择。

云计算时代,软件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值得人们关注。传感器是否需要软件?手机里是否有软件?物联网里的任何连接设备是否含有软件?事实上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软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然而中国现在还没有自己真正的基础软件,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软件开发方法等。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没有为世界的软件创新做出贡献,当然中国在软件应用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现在国内的银行系统在使用国际巨头的数据库等。

但是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持久发展会不利,由于在软件领域没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必然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发展拥有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基础软件是当务之急。

1、充分认识到中国目前的软件现状,选择开源软件搭建基础体系,同时也要尊重开源软件版权人的权利,在对外介绍和销售的时候说明知识产权的归属。

2、重点研究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软件系统的竞争力。采用开源软件搭建的系统肯定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或者个人来说,基础软件是可以开源,但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部分是不会开源的。

3、国产软件的定义是中国政府为了支持国内软件产品而指定的,因此只要满足这个定义的就是国产软件。但是要明确国产软件开发商并不能把开源软件版权人的知识产权据为己有。

4、重新修订国家的扶持政策。国产化只是一个方面,把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这样就可以限制“造假”行为。把国家资金真正用到关键的地方,帮助中国企业抢夺国际话语权。

二、尊重开源软件提供者的知识产权

发展国产基础软件就必须站在开源软件的肩膀上,否则按照中国目前的软件现状,是不可能有机会和国外争夺话语权的,这样又会失去在云计算时代的话语权。而这次机会的丢失将有可能把中国和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加大到百年以上,这样中国将会在更长的时间里成为国外的软件试验场。

在使用开源软件的同时,也必须要充分尊重软件提供者的知识产权,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1、陷入法律纠纷。由于开源软件也存在版权归属问题,因此当开发商把开源软件作为商品进行销售的时候,就有可能侵犯版权人的权利,而导致法律纠纷。比如“绿坝软件引用了开源OpenCV代码库用于实现其图像识别功能,但是事先并未援引OpenCV的许可证,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结果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第一被告,原告要求赔偿22亿美元。至今,此案并未结案。”(来源:袁萌的新浪博客)

2、打击了开源软件提供者的积极性,会影响开源软件事业的发展。开源的目的是加快软件事业的发展,每个人把自己的软件贡献出来让大家使用,减少后来者做重复的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上。但是作为回报,后来的使用者必须要承认提供者做出的贡献。

三、抓住云计算带来的机遇,快速掌握软件关键技术

现在人们在描述云计算产品的时候,总是搞得很神秘,找一些很多人搞不懂的东西来高谈阔论,其实有些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比如讲虚拟化、云存储、IDC等。

云计算产品很普通(http://em258.com/),和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网站、CRM、在线教育系统一样,在提供应用服务方面没有区别,表现形式也差不多。那么它们的真正差别在哪里?实际上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区别,也就是说服务的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按照全国、省、市、县、乡镇、村,每个区域都提供一个同样的软件应用服务系统,这些系统即独立运行,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就是功能系统更多了,比如CRMHR、库存管理、物流、CMS等,这些功能系统不断地增加,同时系统之间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面上看,这只是把一个系统变成上千万、上亿个系统,在外行看来,这个很容易实现,但是对于做过复杂软件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这就是未来的云计算产品——智慧地球系统。

云计算的概念有很多,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每个定义都在为一个利益集团服务。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赵文银通过和哲学、经济学、东方文化、数学、软件开发以及云计算研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并在实践应用的 基础上,对云计算做出了全新的定义。

云计算是以应用为目的,通过互联网将必要的大量硬件和软件按照一定的结构体系连接起来,并随应用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结构体系建立的一个内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虚拟资源服务中心。

根据这个定义,云计算只不过是在传统的产品基础上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从技术本身来说,绝大部分还是目前的传统技术,如虚拟化、数据中心、服务器、编程语言等等,本质的变化在于通过什么方式把庞大的由单一系统得到的复制品管理起来,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际上这部分才是云计算核心技术争夺点之一。

因此中国的基础软件开发应该从这些关键点下手,在开源的基础上快速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如何修改开源代码,使其成为国产化软件产品。事实上,目前对中国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获得国家大量资金支持同时又有使用开源软件经验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国际巨头在云计算核心技术方面没有进展。目前国内、国外处于同样的起跑线。

2、国际公司现在所掌握的技术,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开源软件,而国际巨头掌握的所谓核心技术,实际上在云计算中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在云计算时代,国内公司由于采用开源软件,使得其基础架构和国际巨头差距不大。

3、研究分析云计算的关键技术是什么,然后选择一个方向研究。比如云计算产品由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此软件危机将是云计算应用的最大障碍;又比如智慧地球需要把万物连接在一起,那么对于无限增加的设备,如何管理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又比如无穷多数据的管理等等。这些都是云计算必须要解决的国际难题。面对这些难题,中国的软件人员只要有信心,也是有能力解决的,不能盲目自卑,认为只有外国人才能解决这些难题。北京乾坤化物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经过8年的实践摸索,总结出了解决软件危机的方法——FO软件开发,并且在具体应用中得到了验证和完善。这说明中国的软件人员在基础软件的核心技术方面也是有可能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