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袭港,阴谋还是阳谋


  11年前的金融危机恍如隔日,如今的亚洲却又迎来了热钱汹涌的时刻。

  6月8日,花期银行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六个星期内,平均每周流入亚洲的资金,特别是流入香港的资金,已经达到2007年牛市高峰每周流入的资金量水平,致使香港银行间同业市场隔夜拆借利率调低至0.05%,为2004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

  今年5月,恒指累升2651点或17%,是过去32年来表现最好的5月。市值则暴涨2万亿港元,如果平摊到全港约200万名股民身上,每人账面增加了100万港元。

  也是在5月,香港金管局统计的银行体系结余屡创纪录:

  5月6日,金管局入市沽港元买美元,沽出85.25亿港元,使银行体系结余增加至2056.08亿港元,是历年来的首次超过2000亿港元;

  5月11日,金管局注资,银行体系结余至2253亿港元;

  5月12日,金管局再注资50.38亿元,银行体系结余至约2400亿港元;

  5月25日,银行系统结余总额多达2570亿港元。

  20天增加了500亿港元。

  “热钱再次袭击香港”、“国际投机者卷土重来,借道香港虎视大陆”、“货币战争即将开战”……热钱到底有多大规模?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处?香港还能扛多久?大量热钱进入内地怎么办?这是不是国际金融巨鳄的又一场阴谋?

  看过电影《门徒》的人一定还记得片首那句经典台词:“吸毒是因为空虚,到底是毒品令人恐惧,还是空虚更令人恐惧?”

  这句经典提问引发了不少人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考。如今,当热钱再次成为人们口中的热门词汇时,我们似乎也应该借问一句:到底是热钱背后的操纵者或热钱可能导致的金融危机可怕,还是我们对热钱的不了解、对自己的没把握更可怕?

  巨量资金入港

  更少的存款收益和更便宜的钱,加速推动了股市和楼市的上涨。

  今年3月以来,香港股市展开了三个月的强劲反弹,从13000多点直至上试19000点的高位,一些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房地产股涨幅均超过1.5倍。市场也不断活跃,成交量日渐上升。4月港股日均成交额为620亿港元,5月升至900亿港元。

  热钱推动的不仅仅是香港的股市,香港的房价也较之前上涨了近10%。

  “香港相对健全的货币制度,以及内地经济作为后盾的支持,正令香港成为海外资金的避难所。自从去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外资金持续流入香港。”香港特区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在5月21日向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汇报工作时,也确认热钱大量涌入香港。

  巨量资金突然入港,港府不得不出手。过去9个月中,为了维系港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香港金融管理局以购入美元的方式向金融市场投放了3404亿港元。

  今年以来,金管局已投放价值超过220亿美元的港币,其中3、4两月就占了一半,5月至今,金管局至少进行了9次干预,以将港元兑美元汇率保持在规定的区间内。

  大量投放的港元像水一样漫过银行,使得香港银行结余达到2500亿港元的历史高位。

  更少的存款收益和更便宜的钱,加速推动了股市和楼市的上涨。热钱压境,一些媒体、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和投资者开始紧张起来,这是不是又一场金融危机的前兆?对于热钱的关注和讨论铺天盖地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