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次讨论,我所在的会计学原理教研室于今年启动了一个项目,即计划每年编一本《会计学原理教研室年鉴》,以真实记录作为高等学校最基层教学单位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具体情况,为未来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积累第一手资料。我不知道在全国数万个高校教研室中,是否有这个先例,但凡事总得有人先试一试吧!受教研室主任的委托,我代拟了一篇卷首语。在经过讨论与修改后,即形成了如下的“代序”,似乎还有点会计特色,特贴于此,以作交流。
我们开始记录自己(代序)
历史往往是由别人来评价,但若要全面、连续、系统而综合地记录历史演进的历程及其变革的动力,还是要靠历史的亲历者。一个人如此,一个由若干人组成的“会计主体”也是如此。
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纵使其阅历如何丰富、收获如何骄人,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但一个“会计主体”自创建之日起,通常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传承中“持续经营”、发展壮大。尽管在其“初始确认”之后,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与其他主体进行组织机构设置上和人力资源配置上的“再确认”,可在某些历史的节点上,人们往往又会回望并追寻先辈创业时的足迹,以找到自己前行的动力。而这些历史的片断,则是由一代代历史的亲历者记录、完善与传承下来的。
为了延续历史,更为了创造历史,会计学原理教研室拟于2009年起,以年作为“会计期间”,以《会计学原理教研室年鉴》作为“年度报告”,汇聚团队成长的“原始凭证”,记录学科建设的“经营成果”。
在过去的2009年里,会计学原理教研室现有的十四位同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其重要的标志则是《会计学原理》课程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成为我校2009年惟一一门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是该课程自20世纪50年代初创设以来几代人辛勤努力的结果,因此,其申报历程与材料即为本辑年鉴展示的重点内容。
教研室的建设虽然是以课程为核心,但课程建设离不开科研专著与教材的编撰出版、教学与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专业与教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教学与科研奖项的申报与获批,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等项目的支撑。因而,这一内容也是本年鉴所呈现的重要内容。
教研室是高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其日常活动就是承担各层次、各类课程 的教学以及不同层次论文的指导工作。本年鉴即以《会计学原理》、《会计理论》、《会计制度设计》以及《内部控制》等课程为主体,汇集了各位同仁本年度的上述日常工作,从这些年复一年似曾相似、似曾相同的“会计循环”中,我们看到的虽然是不同教师的姓名,但看不到的是他们在课后洒下的汗水,以及所付出的无法计量的心血。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劳动的直接成果之一便是学生的学习收获。将这些刚入会计殿堂的后生们初次接触会计专业知识时的兴奋之情、欣喜之意、原汁原味但略显稚嫩的感触录入辑中,或许会给师者和学人以启示。
最后,会计学原理教研室在本“会计期间”的重大事件也会被提纲挈领的辑录,有如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兼具“重要性”与“明晰性”。
万事开头难。
或许我们的首份记录并不全面,资料搜集亦显片面,但我们已经开始,开始记录自己。我们祈愿这份“年度报告”不断传承下去,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相信其会有着重要的学科建设研究的史料价值。当然,这一切均有赖于会计学原理教研室这一“会计主体”的不断存续与发展。
在这样一次曲水流觞中,我们捧起自上游而下的前人的杯盏,品出了其中的雅韵,而这杯盏,也将向溪水的那头漂去。是为首卷序。
2010年6月14日经同事们讨论后定稿于南湖校区文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