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在洪水面前显得更脆弱


  午间,雷声隆隆。乌云从东北方压过来。1406,雨声随着雷声响起。看看天空,难有大雨。开启电视,等待“世纪大讲堂”开播。

  今天(7月24日)“世纪大讲堂”的题目是-------《水旱灾害风险的演变趋向及应对方略》。演讲者是教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程晓陶教授。研究洪水仿真技术。

  虎年,气候异常,先是西南干旱,如今又是洪水滔滔,真是水深火热。1998年,严防死守,防住一条线,守住一条线,就行了。如今,是一个面了。1860年长江大洪水。长江流域大水。1931,1935,1954,1998。1998长江在九江决口,淹没了6平方公里。1998年,丹江口水库的调蓄,汉江洪峰与长江洪峰避开了,所以武汉没有决口。

  我国的城市化率,2010年是百分之四十七了。

  水旱灾害的特点。中国有七大江河各有各的特点。如黄河的水量,小于钱塘江的水量,但却是地球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七大江河的水患,都时有发生。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水灾占一半以上,加上旱灾,就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新世纪前后,地球上水旱灾害频发并重。洪灾死亡人数,亚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受季风影响的地区。季风期间,台风不断,容易形成强暴雨。

  日本有个办法。治水费用与每年的GDP挂钩,预提出来用于治水。连续实施多年。但是,现代社会显得更加脆弱了。灾害影响的区域,比农业时代大多了。

  城市化造成“热岛效应”。有些国家城市的地铁,碰到大暴雨,就变成了地下河。

  发达国家防洪的重点,是上游和中小支流流域。

  我国传统的靠农民冬闲修治河渠的办法,已经不行了。中小河流当地的劳动力,如今大多去外打工了。

  另一方面,大规模修路开矿,乱采乱挖。自然生态恶化了。自然界固有的平衡,被大规模的开发打破了。

  我们的防灾体系,要调整。要把防洪的重点放到中小河流域的治理上。要防患于未然,要提高预警预防的能力。

  “左堤墙,右      ”(古代民间治河的一段口诀,没记下来)。

  城区排涝。日本的水患预警系统,做的非常好。日本的空间识别率,做的非常细。可操作性强。日本早先也走过一段弯路。政府,不可能消除水患。全民的动员体系。

  非工程性减灾。除了要有工程标准。整个河流流域防灾系统,要协调。

  城市治水,城市排水。

  1500节目完了,楼外的雨,不知何时早停了。闷热,桑拿天气加重了。

      程晓陶,男, 1955年4月25日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科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所长,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副主任。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减灾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与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全国城市防洪技术情报网常务理事。
    1973年高中毕业,曾下乡务农,进厂做工;1978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2年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与河流海岸动力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林秉南、赵世俊先生,1985年获硕士学位后留院水力学所工作。早期从事海洋波浪能利用、滑坡涌浪方面的研究,1989年起,转入防洪减灾领域,从事洪水仿真技术、洪水风险分析、防洪决策支持系统、洪水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1992年以来,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6项,其中3项为技术负责人,23项为课题负责人。八五攻关期间主持开发的黄河水沙运动仿真模型,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持开发的城市洪水仿真模型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优秀成果。曾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