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寒李戡说“学二代”
今天,看到陈文茜携李敖儿子李戡来大陆,为他的新书《李戡戡乱记》作宣传。她说李敖冒着30几度的高温,步行到她家里邀请其写序,而且李敖自己也写了两万字的导读。推广会上,她提到了韩寒,并用李敖的话来讲,说韩寒不值得评价,作为上海市民,赛车先生的韩寒看起来蛮帅,其实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对于上海世博的无知,显得浅薄和没文化,说话就像放屁一样轻松。
对于韩寒,我没什么好感,也没看过他写的东西。李戡的东西,我也没看过。但我觉得,想说出不像放屁一样轻松的东西,是需要人生阅历以及知识架构的完备。这两个竖子,只是年轻这元素适合炒作,是五十步与百步路上的同志而已。
所以,陈文茜讲韩寒浅薄,我没什么好说的。但是,为了宣传李戡,而拉韩寒做垫背,我觉得有点牵强了,因为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致地方——两人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李戡是“学二代”,韩寒父亲只是个普通的酸文人。
李戡出书,老父可以写两万字的导读,可以请来大牌名人为之宣传;韩寒当年则是一步一步自己走出来的,至少是经历辛苦的投稿退稿改稿和参赛过程。这就是区别,也是两种性质的事儿。
比之“富二代”和“官二代”,“学二代”也是含着“金汤匙”出世的,他们往往家里有个或有些名人长辈,他们发表文章也好,出书也好,获奖也好,都比常人轻而易举得多。一排稀松平常的文字,可以上名刊大报;或者其文字经过长辈的大幅“润笔”,再署上后辈之名出版;发表后长辈们再拉自己的朋友来抬轿子,众星拱月,迅速“名扬四海”,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啊。而平常人家子弟,无论写得多辛苦,无论文字质量如何,上大报刊与获奖的几率,少之可怜,更别说推荐、推广、肯定与成名了。
那些“学二代”出手就能办到的事,草根们要经过多少磨难与挫折,而且机缘凑合时才能触及。所以尽管韩寒实质上并不怎么样,但陈文茜小姐为了推荐李戡而拉韩寒说事,我认为还是不妥。而且,更没必要大肆宣传小李是老李的儿子,小李父亲的朋友陈小姐也在大力帮忙。这有必要吗?就像李嘉诚的儿子开了个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他比赵作海的儿子有钱。至于这个,鄙人还是会鉴别的,如果文字不是为了炒作的话,读者是不会认文字的父亲是谁,更不会认文字的父亲的朋友是谁,你这又是在羞辱谁呢?
当然,听说韩寒起步时,父亲也帮着“润笔”,这是未经考证的。但是韩寒出名,肯定不是靠他老子,倒是他老子后来靠儿子名声出了本书,这是题外话,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