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进入到都市圈整体竞争的新时代,未来的中国经济将是城市群、经济圈逐鹿争雄的格局。在这种背景下,就更有必要重新标定济南的位置和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位置。
城市群、都市圈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形成具有足够辐射带动力的巨型城市核心增长极。省会城市的天然优势,加上加速推进的城镇化速度和城市综合功能的显著提升,奠定了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地位。一方面,从 2000 年到 2009 年,济南的城镇化率由41.43%提高到63.47%,平均每年提高2 个多百分点。预计2012 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2020年达到80%左右。城镇化加速推进产生的巨大需求,为济南中心城市的崛起和加快济南都市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济南在区域经济板块中的地位也日益突显。且不说在中国经济地图中,济南作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性节点城市无法被忽视。就是在省内发展布局中,加快省会建设发展也是全省五大区域带动战略之一,特别是济南作为“1+6”城市群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中,都承担着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重要作用
在各城市群、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在加速扩张的大背景下,不能不看到,济南市实施都市化战略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制约因素。
一是城市规模。2009年,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有 7个市域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济南市为 8177 平方公里,居第 11 位。 2005 年至2009年,15个副省级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扩大19.3平方公里,而济南市建成区面积从295平方公里扩大到33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仅扩大8.2平方公里。
二是城市承载力。2009 年,济南市 GDP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11位,与城市规模排名一致。其中,市中、历下、天桥、槐荫四个主城区和高新区GDP 总量为 1577.5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建成区承载 4.69 亿元,与广州、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每平方公里约10亿元的承载水平差距较大。城市承载力不高,对济南市今后经济总量的增加带来很大压力。
三是被边缘化倾向。济南是沿海开放城市却不临海,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发展战略的边缘城市,而非政策中心城市。在省内,青岛的竞争优势日渐明显,对济南造成很大压力。济南若不积极作为,加快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形成区域发展“增长极”,不仅自身的发展空间会被挤压,甚至有边缘化的危险。
今后 10 年左右,作为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文化大省的省会,济南的城市化不同于一般城市的城市化,已经到了由城镇化向都市化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
“五化”策略
“都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济南的发展既在济南自身,更在济南之外。加快实现从城镇化到都市化的战略提升,其战略重点可实施“五化”策略
济南都市圈一体化策略。济南市作为“1+6”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要成为区域性大都市,必须承担起主导角色,做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着力构建以济南为中心、连接周边各市、覆盖主要县市的放射状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实现济南至周边主要城市半小时直达、区域各城市间1 小时直达,形成高度紧密的1小时“通勤圈”和“工作圈”、“生活圈”,以此带动区域间要素流动,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
中心城市空间巨型化策略。加快中心城区的规模膨胀,是济南实施都市化战略的关键和核心。在“ 十二五”期间,济南市要集中力量打造以“一城三区”为重点的城市主城区,加快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加快推进21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区、120平方公里的西部新城和120平方公里的小清河滨河新区的开发建设,力争到2020 年主城区建成区总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500万人左右。
其他还有:对外开放的国际化策略;人居环境生态化策略;城市风格特色化策略等,以全面提升济南的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全力打造生态济南、宜居济南、特色济南,在做强做大自身的基础上,搞好与周边地区的产业整合,成为带动区域整合发展的“服务型”和“创新型”增长极,以真正承担起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的责任。
济南未来城市的提升之路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