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后的企业就一定“幸福”吗?


  信息化已经不是新名词,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自己的信息化的路上摸索着。但是今天的问题是:信息化后的企业就一定“幸福”吗?

  信息化是一个量身定做的工程,如同别人鞋子不一定适合你的脚一样,企业只有自己不断的探索。有的企业在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后终于完成了蜕变,但却发现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系统成了“绊脚石”,各部门的效率没有提高,反而因为数据录入、操作不简便等问题降低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那么, 信息化后的企业就一定“幸福”吗?

  答案是:不一定!

  国人一般误以为“信息化”=“电脑化”/“软件系统化”。

  国人对于信息学的理解,大约相当于西方七十年代对于信息学的理解、发达程度。

  实际上,信息的作用、信息的流动规律、信息的再提炼,是中国的管理人员普遍欠缺的,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普遍的“外行领导内行”现象,另一方面是国内科研体系的机械化——研究信息学的,没几个人是从企业中实践中走出来的。教书的人对企业不了解,根本不懂信息如何在企业中流动、传播、加工。坐在电脑前或书本前,苦思冥想,纸上谈兵。

  信息学在企业内部只引起部分人的注意,而更多的人则是凭感觉。

  引入一个IT系统,当然会带来企业变革,但似乎没人意识到,信息化的基础是达成共识,而不是企业IT部门为了业绩体现、或销售部门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企业大把花钱购买一套或几套系统的理由。

  不幸的是,中国大多数企业正陷入我所讲的这几个理由当中,所以,项目失败或不能达到预期,几乎是历来如此了。

  对于软件公司而言,他们当然希望开发一套商业软件,最好能直接出售上万份拷贝而不用更改一行代码。

  事实却是,客户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

  单纯讲电脑化/引入软件系统,有以下5点可供参考:

  一、即使是在国外,信息化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二、国人的消费理念限制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三、信息化的学派很多,系统思维的欠缺导致选择的无效性。

  四、追赶时髦的国人没有区分合理性与恰当性。

  五、中国企业面临的困难,有些连西方人也没有经验

  分述之:

  一、即使是在国外,信息化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当电脑发明之际,那东东有一栋房子大小,由于体积太大,加上价格昂贵,而计算能力又所限,几乎没有哪家企业会愿意电脑化,所以,讨论电脑化实际上是微机时代来临之后。微机一开始作为娱乐学习工具普及于家庭中,而非直接运用于商业社会。

  ,一般来说,如果是十几位科学家共同一台电脑的话,需要进行有效的排队。由于电脑录入需要采取打孔方式,所以,打孔员成为关键岗位,同时为了节约科学家们的时间,衍生出电脑打字员这一类的岗位。

  只有当电脑微型化之后,也就是微机这一类别大规模出现后,电脑才真正普及起来。一些很有钱的公司早已装备了大型机、巨型机、中型机,或是小型机,微机作为后来者其计算能力极弱,所以,只当作打字机的备选方案。

  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如果用电脑来做工资的话,由于你上个月已有近似的结果,这个月你只需改动很少几个数就可以搞定了,剩下的时间就是打印机打印的时间。

  同理,当领导需要5份资料,以前只能凭手工、蓝印纸的方式来实现的,现在可以采取复印机、电脑打印机等方式进行,而硬盘的高度稳定性,让你可以不必依赖自己那岌岌可危的记忆力——机器的记忆力远好于我们的大脑。

  可是,由于程序的相对固定,人们只好去适应固定的程序,而不再能够依赖直觉,也不可以直接越过某一流程——除非程序中已预留了弹性的流程(可选项、术语叫“冗余设计”)。

  (待续)

  (注:以上内容是根据《世界经理人论坛》每周一问《信息化后为什么还不“幸福”?》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