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注水肉、地沟油、毒海货、吊白块……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食品被曝光于天下,令消费者心惊胆寒。难怪有人质疑: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什么样的食品才安全?谁能为我们带来真正放心的食品?民以食为天,没有安全的有质量保证的食品,百姓能吃得放心吗?本期《质量人物》专栏为您介绍一位著名的农业专家——吴文良,十几年来,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他在生态农业、有机食品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
有机西红柿的美味唤起童年的回忆,激发研究与实践的冲动。
那是在一次普通的会议之后,主办单位送给吴文良一箱蔬菜,其中就有两个有机西红柿。吴文良拿起西红柿品尝,一股地道的西红柿的芳香扑鼻而来,使他仿佛突然回到童年,重新体会儿时在乡下吃西红柿的一幕:咬开西红柿,就有一种特有的芬芳留在齿间,看那瓤儿,沙甜、沙甜,依如从前瓜田里见过的沙瓤西瓜。乍看上去,仿佛有蜜糖要从上面掉下来…… 吴文良是农民的后代,最清楚真正的西红柿的味道。为什么现在的西红柿大而无味?为什么如今拿西红柿做的汤再也闻不到特有的酸甜味道?一个接一个疑问闪现在吴文良脑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很难再品尝到从前吃过的某种果实的原汁原味了。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吴文良身上,不同的是,吴文良那根敏感的研发神经被深深地触动了。怎么才能生产出那种原汁原味的西红柿呢……
吴文良出生于山东潍坊一个农村家庭,因为与土地千丝万缕的关系,加上他喜欢化学,就顺理成章上了山东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以后又连续深造本科、硕士、博士……现在吴文良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生态农业专家、有机食品专家。
博览会上怦然心动 1998年春节后不久,吴文良第一次应邀参加在德国纽伦堡举办的世界最大的有机食品博览会,这是他第一次到国际市场上参观。世界上数千家经营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商家云集于此,带来了各式各样丰富的有机农产品、天然食品。世界商贾要在博览会上展示自己的产品,进行恰谈交易,签定合同。
畅游在纽伦堡博览会各国有机食品的海洋中,吴文良再次被深深触动了。当国内的相关部门、业内专家、商家还在争论有机农业有无前途的时候,在国际上已经有了成熟的标准,有了如此丰富的商品贸易……做农业战略研究,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大的趋势,吴文良敏感而强烈地认识到中国在有机食品研发上的巨大差距,但同时他也看到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机食品做起来非常难,它是一个非常狭窄、非常苛刻的领域,但通过这个非常狭窄的渠道,我们可以与国际接轨。知道人家在吃什么?做什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吴文良告诉记者:“经过努力,中国这些年基本解决了蔬菜等食品短缺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过剩。然而,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们国家却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虽然解决了吃饭吃菜、吃饭的问题,但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吴文良到一户菜农家里调查,菜农中午请他吃饭,到地里去挖青菜,吴文良发现,菜农并没有走进蔬菜大棚,而是走到一块小菜地里。“为什么不摘大棚里的菜?”吴文良问。菜农憨厚地笑道:“那里面的菜都旋过化肥农药,只往城里卖,我们家平常都吃这些有机蔬菜。” 吴文良不无忧虑地说,他到过一些蔬菜大棚,看到菜农施肥打药的场景感到非常可怕。用化肥就像下雪,打农药就像下雨。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蔬菜,农民自己都不吃。“现在有人在广告上讲,他们生产的都是无公害绿色蔬菜,那是在开国际玩笑,说是绿色通道,实际上是黑色通道。” 在吴文良看来,“数量解决了,只是解决吃饱的问题,但安全问题的突现,则更严重。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新问题!”为此,吴文良亲自实践,探究生产真正安全的食品之路。
构建农业与食品安全的金字塔
春去春又来,转眼1999年春天,当时的外经贸部贸促会组织召开中国农产品出口研讨会。一个身材不算高大,但颇结实的汉子精神奕奕地走上讲台,随着他激情的讲演,与会的领导、专家、企业家眼前逐渐清晰地呈现一条中国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化与安全保障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吴文良。
就是在这个会上,吴文良正式提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金字塔结构体系”。“这个安全保障体系是分级的,有机食品是顶级的,它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中间是绿色食品,基本要求是无害、安全,是可以放心食用的。无公害食品则是安全的底线标准。”吴文良的建议在大会上得到很多专家、企业的认可,后来不仅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后来,商家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上也借用了这一金字塔的概念。
作为农业战略研究专家,吴文良始终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实验研究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提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金字塔结构体系,并非无根之花。从吃不饱肚子,到吃得好、吃得安全,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种种有毒有害食品的报道,深深地刺痛了吴文良的心。“为了父老乡亲能吃上安全的食品,我也要坚持做有机食品的研究,并努力使之推广普及。”这是吴文良最初最单纯的想法。
中国资源短缺,人口数量巨大,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国外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在美国、欧洲、日本,包括加拿大,他们的农业发展都有强大的财力支持。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也有特殊的政策保障。发展中的中国面临种种困难,比如在生态脆弱和高度集约化的条件下,农业现代化如何解决资源环境与安全的问题?环境质量安全问题对于13亿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这是我们必须迈过的一道槛!国家农业发展提出十字方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如何去落实“生态、安全”这四个字呢?如何处理高产、优质、高效与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内,吴文良在苦苦地探寻着。
“有机的并不一定在各个方面是最好的,但在安全性方面它一定是最好的。我提出的金字塔体系,主要强调它的安全性!由于有机食品是不用或者基本不用农用化学品的,它的安全性属于最高级别。它不用化学品,发展这一产业可以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同时对消费者健康是很有好处的。”吴文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说:“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窝蜂的地方,比如,一旦提出绿色食品好,突然所有的东西就都成为绿色、无公害了。这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也对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与普及及为不利!” 基于这一想法,他最早带领同事们开展了有机食品的出口认证,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同时他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聘为咨询委员会专家、认证评审委员会专家。
传道授业育桃李
从研究室走出来,吴文良决心以自身行动,倡导有机农业的发展。1998年秋,吴文良准备在中国农业大学开设有机食品研究生课。要开设一门研究生课得有理由,需要有关教授认定。吴文良首先征求自己导师辛德惠院士(现已去世)的意见,导师虽然研究宏观农业,但他指出,“这个很有前途,你最好在北京有实习基地。”与导师意见相左,有人认为开这个课没有必要,并提出质疑,开设这门课有价值吗?对有机食品不太了解的人则说,这门课不用讲30多个学时,就用3个学时给大家做一个专题报告就可以了。但吴文良并没有放弃。“治学,当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站得高,看得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很难去执行。有了目标后,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坚持下去,机会自然就有了。如绿色食品、生态农业、有机食品,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如果它是科学、正确的,它就一定有发展前途,它是现代农业趋势的一个代表。” 经过努力争取,吴文良的有机食品专业研究生课终于开课了。吴文良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资料编成讲义,分发给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他就像一个虔诚的传教士,要把自己所研究的成果灌输给自己的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希望自己播下的种子,能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希望有机农业的路越走越宽广。让吴文良感到骄傲与欣喜的是,这门课程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的欢迎,每年都有数十名学生选这门课。他带的几个硕士生,通过学习有机食品课程,先后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其中一个硕士被一家有机食品研究机构选中,很快委以重任并被安排出国。
21世纪理想农业的追求 其实困难与阻力一直没有离开吴文良。当国际上对有机食品炒得正热时,吴文良和同事们给农业部的一位领导汇报,那位领导却说:“这个东西太难了,在中国不现实,做不成。”香山会议是中国科学家公开发表自己言论的最高级别的会议,在两年前的香山会议上,当讨论生态农业涉及到有机食品时,吴文良再次提出有机食品的发展问题,依然有很多人还说“没什么前途,那条路走不通。”前不久,在讨论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一次会议上,有多个中国工程院老院士参加,执着的吴文良再次提出一个假设: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未来20年、30年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主流的农业生产模式和食品消费模式?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从现在就应该做点什么?吴文良不断地提问、宣传有机食品,但他已很少再去争论,而是更注重研究、实践和服务社会。当吴文良看到德国博览会上有机食品的丰硕成果时,他已开始实实在在的行动了。数年来他一直没有间断地在研究,搜集国外几十年的相关研究材料。国家的绿色食品研究、发展他更是积极参与,有机食品出口认证从七八年前开始做,到现在已经成为业内的榜样。在国内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吴文良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这就跟小孩子似的,虽然她很小,但成长性很强。有机食品具备这种成长性,现在全球拥有数百亿美元的贸易额。而且每年都以百分之二十、三十,甚至更高的速度在成长,2010年会突破1000亿美元。从国外跟国内的比较来看,目前我们落后的时间比较长,同时我们在份额方面占的比例也比较低。但是在全球绿色环保的大趋势下,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前途无限、商机无限。”吴文良格外充满信心。他和同事们的有机农业、有机蔬菜试验研究已有多年了,他还与华南农业大学密切联系,互相学习与交流。“华南农大的有机大米已做成并在香港上市了,市场非常好。他们产出的有机大米投入降低,产量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且还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发改委和国家基金委的资助,这就是最好的说明。既然有机大米可以大规模做成,那么,理论上其他的农产品也一定可行,关键是我们要坚持去研究、开发、实践!”
“只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做,一定会慢慢地逼近目标。”吴文良说:“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是健康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吃穿用整个大的消费中,绿色消费、环保消费不仅是新世纪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是21世纪财富积累的最大机遇之一。麦当劳是上世纪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它不是成功的生态模式、消费模式,美国已提出控制垃圾食品问题。它的商业模式如何进行生态转型?我们国家突飞猛进的快餐业,如何进行食品安全保障?这都需要从宏观与微观上关注、研究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发展!”
对于将来的研究方向,吴文良胸有成竹。“人是有惰性的,许多人往往是被动地去做事。如果被动地去做,肯定做不好。”吴文良教授说:“作为一个研究者,一定要有前瞻性,要主动地去做。对于环境问题,我们最早发现问题的是生产环节,但生产、加工和消费是一个循环,不能孤立地看。人们重视‘绿色食品',应该包括生产、加工和消费的全过程,现在‘绿色餐饮'、‘绿色旅游'很时髦,最终都要靠消费来完成。确定未来农业与食品生产、消费模式,有机农业或高标准的生态农业无疑是主流模式。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技术上、模式上、政策上去研究,去实践!它牵涉到整个社会的质量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撒播绿色种子 倾情食品安全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