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冶金 解决产能过剩靠什么


  迈进天津冶金集团(以下简称天冶集团),仿佛走进了电视剧的场景。当几幢民国时期的建筑映入眼里,酷似来到《潜伏》里的军统天津站;当天冶集团董事长罗凯声忆起散落在天津市区的冶炼厂时,又像照抄了《二十四城记》里那间老去的钢厂。

  不过,罗凯声告诉《英才》记者,天冶集团正在褪去苍老的外壳,变得现代而主动。罗凯声对天冶的先天不足认识深刻:“我们是很多老企业,通过一点点发展,最后组合起天津冶金集团,规模相对较小,产能相对落后,而且散落在全市各地,这都是我们的不足。”同时,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人员包袱等问题都非常严重。

  自1995年由行政管理局转制成企业之后,到2003年天钢和天铁陆续从集团中独立出去,仅仅留给天冶50多亿的销售规模和钢材加工的经营种类。

  “把企业做起来。”成了所有天冶人的追求,“发挥原来企业的潜能,在保证运转的前提下,尽量扩大产能,挖掘潜力”,罗凯声说,这是当年的指导思想。在2004年实现了119亿的销售规模之后,天冶的经营思路发生了转变,开始根据国家钢铁形势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背景、特点来调整。

  就是这种贴近市场、政策的态度,让天冶这家老牌钢铁企业摆脱弊病,走上了产业升级之路。整合淘汰和升级对于天冶集团的整合过程中,罗凯声形容像买了张粮票一样,不过这张粮票只是一个落后产能。

  金属制品为天冶集团的特色产品,长期处于全国第一的位置,然而上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国内大环境是紧抓炼钢、炼铁,金属制品被忽视。天冶集团的优势不断被后来发力的江苏、贵州厂家所弱化。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天冶集团开始了“归核”的旅程。

  “企业分散、产能落后”,天冶集团“归核”的过程将这两个问题一一化解。

  2004年是我国钢铁投资最火热的年头,当年钢铁行业完成投资超过1800亿元,比2003年增长近40%,远远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9%的幅度。与此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一大批在建钢铁项目停建、缓建。

  在这个时候,天冶瞄准了天津市周边两家资金不足的企业,“买了以后70%和80%的绝对控股,然后设计产业链和产能。原来只是小炼钢,我们把落后产能淘汰掉,后面的轧钢等环节全都加上;原来的转炉30吨,我们上160吨的。重建后变成了现代化的全连铸连轧生产线。”

  对于天冶集团的整合过程,罗凯声形容像买了张粮票一样,不过这张粮票只是一个落后产能。天冶集团将其购买到旗下,把落后产能置换成好的,把品种和质量提升上去。

  天冶集团同时进行的还有市内土地置换,由于市区内的土地面积对企业发展有制约,同时罗凯声也意识到企业的生产对市区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天冶决定把企业热轧以前的工序迁到天津周边地区,对市中心的企业进行搬迁改造和土地盘活,在近郊发展深加工和冷加工产品,与周边企业进行资产整合与优化重组。”

  由此,天冶集团解决了原料资源短缺等矛盾,化解了市中心城区对钢铁企业发展的制约,彻底消除了钢铁企业对市中心城区构成的环境影响,为市政规划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利用土地盘活资金为新项目建设和企业调整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对搬迁企业和周边企业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实现新发展,充分利用天津钢铁物流集散地的有利条件增强市场辐射力,形成了若干相对独立的产品序列生产区域,为职工提供了便利的就业条件并增加了职工的就业岗位。

  所以说,这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一个淘汰落后、资源整合、优化布局、提升装备水平和优化产品结构等一举多得的过程,也是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企业集团迈进的过程。

  2007年11月18日,天津冶金集团高档金属制品基地和无缝钢管厂搬迁改造两大工业项目在天津静海县开工建设。今天7月,天冶集团棒线材生产线开工。

  天津冶金集团高档金属制品基地项目总投资40亿元,生产国际最先进的大规格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等系列产品,项目建成后将新增销售收入82亿元,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100万吨高档金属制品生产能力。

  天冶集团旗下的天津无缝钢管厂与实力很强的天津钢管公司以及民营企业友发钢管集团合资建设无缝钢管搬迁改造工程,总投资2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形成100万吨高档优质无缝钢管生产能力,产品结构与天津钢管集团公司产品结构互补。

  天冶集团棒线材生产线一期投资7亿元,明年上半年投产形成150万吨优质产品,为金属制品提供原料,二期将达到300万吨。

  通过新项目建设,将形成天冶集团完整产业链,进一步壮大天冶集团在品种上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天冶集团位于天津市内的地比较值钱,这就为天冶集团提供了资金来源,用于落后企业搬迁以及提升装备。现在天冶集团的企业分布是:天津市周边是炼钢、轧钢企业基地,天津市近郊是深加工企业基地。

  “天津市国资委把国有资产交给我们,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我们企业经营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罗凯声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