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客观、科学地反映邵阳全市及各县市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统计部门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党委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推进邵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见下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监  测  指  标单  位权 重

  (%)标准值

  (2020年)

  一、经济发展 29

  1.人均GDP元12≥31400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0

  4.城镇人口比重%5≥60

  5.失业率(城镇)%4≤6

  二、社会和谐 15

  6.基尼系数-2≤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2≤2.80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2≤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6≥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3=100

  三、生活质量 19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15000

  12.恩格尔系数%3≤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5≥27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2

  15.平均预期寿命岁3≥75

  四、民主法制 11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5≥90

  17.社会安全指数%6≥100

  五、文化教育 14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5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2≥16

  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6≥10.5

  六、资源环境 12

  21.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4≤0.84

  22.耕地面积指数%2≥94

  23.环境质量指数%6=100

  说明: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②因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

  

  三、评价方法

  (一)单指标评价方法

  1、正指标

  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 的评价值, 为实际值, 为标准值。

  2、逆指标

  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 的评价值, 为实际值, 为标准值。

  3、区间指标

  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耕地面积指数。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 的评价值, 为实际值, 为指标 的目标区间值, 、 为指标 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每个区间指标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界限值如下:

  失业率(城镇):目标区间为[3,6],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

  基尼系数: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

  城乡居民收入比:目标区间为[1,2.8],允许下界限值为1,允许上界限值为4;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目标区间为[0,60],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0;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目标值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80,允许上界限值为120;

  耕地面积指数:目标区间为≥94,允许下界限值为90。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或子目标)构成,各子目标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2、子目标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 的评价值, 为实际值, 为指标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成小数, 为第j个子目标的实现程度, 为第j个子目标中第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为第j个子目标中最后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四、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计算公式为:

  人均GDP=GDP÷年平均常住人口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

  研究与试验发展( R& D)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计算公式为: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国内生产总值×100%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四)城镇人口比重

  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城镇人口比重 = 城镇人口 ÷ 人口总数×100%

  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标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五)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为:

  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100%

  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但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国际上和我国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六)基尼系数

  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因此,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

  基尼系数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法,另一种是几何法。

  (ⅰ)直接法计算公式:

  其中,G为基尼系数,n为被调查人数, 为第i个被调查者的收入, 为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收入。

  (ⅱ)几何法计算公式:

  其中,G为基尼系数, 表示洛伦兹曲线L和直线OC围成的面积(如图1), 表示△ODC的面积。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七)城乡居民收入比

  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计算公式为:

  城乡居民收入比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八)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是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辖区内地区个数, 为地区i的人均GDP, 为n个地区的平均人均GDP。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 值越大,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九)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口占政策规定应参加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基本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为重要,所以在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时只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资料或统计部门劳动保障统计资料。

  (十)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与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之比。计算公式为:

  说明:① 高中阶段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而高中又包括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由于技工学校统计资料中不分性别,所以高中阶段分性别统计暂不包括技工学校。

  ②目前高中阶段毕业生年龄约18岁左右。在计算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时用17、18、1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代替。

  资料来源:教育部门统计资料或统计部门教育统计资料。

  (十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

  城镇住户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

  城镇住户可支配收入 = 家庭总收入 -交纳所得税 -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 记帐补贴

  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计算公式:

  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 =  农村住户总收入- 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 税费支出 - 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财产性支出 - 转移性支出 - 调查补贴

  

  人均可支配收入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人口比重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 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十二)恩格尔系数

  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占消费性支出(城镇)或生活消费支出(农村)的比重。食品支出是指居民用于主食、副食、其他食品以及在外饮食的支出总和。计算公式为:

  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消费性支出×100%)×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生活消费支出×100%)×(1-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十三)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指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 城镇人均使用面积 × 城镇人口比重

  + 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城镇居民按人平均的现有住房的建筑面积。现住房计算总建筑面积时以房屋产权证或租赁证为准。建筑面积可按使用面积乘以1.33计算得出。

  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指农村居民按人平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的室内面积。房屋面积从内墙线算起,不包括房屋结构(如墙、柱)占用的面积,多层建筑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砖木结构是指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砖、石和木料建造的。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十四)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指每千名活产婴儿从出生到满5岁时的死亡概率。

  资料来源:卫生部门统计资料。

  (十五)平均预期寿命

  指一个人口群体从出生起平均能存活的年龄(岁)。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分年龄死亡率,通过编制生命表得到的。由于需要分年龄死亡数据,为了保证分年龄死亡数据的代表性,必须从规模较大的调查中获得死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5年一次的1%人口抽样调查获得的死亡数据计算平均预期寿命。其余年份的数据采取根据联合国推荐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各阶段提高幅度,参考年度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推算,以此对指标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统计资料。

  (十六)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指公民对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满意程度。

  (十七)社会安全指数

  是一个合成指数,表示社会安全的状态。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的几个主要方面(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等)的总体变化情况。其中,社会治安采用万人刑事犯罪率指标;交通安全采用万人交通事故(含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民航等)死亡率指标;生活安全采用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指标;生产安全采用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 ,

  , 资料来源:法院、公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统计资料。

  (十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我国的“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根据各类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同质性,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9大类别:①新闻服务;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③广播、电视、电影服务;④文化艺术服务;⑤网络文化服务;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⑦其他文化服务;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计算公式为: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文化产业增加值 ÷ 国内生产总值×100%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十九)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指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服务性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包括商品和非商品支出的总和。家庭消费支出: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计算公式为: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1-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二十)平均受教育年限

  指一定时期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为本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Pi为具有i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Ei为具有i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受教育年数系数,i则根据我国的学制确定。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教育统计资料。

  (二十一)单位GDP能耗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每生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消耗多少吨标准煤的能源。计算公式为:

  注:GDP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能源统计资料。

  (二十二)耕地面积指数

  指报告期耕地面积与基期耕地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

  耕地面积指数 = 报告期耕地面积 ÷ 基期耕地面积×100%

  当耕地面积增加时,比率大于100%;当耕地面积减少时,比率小于100%。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门。

  (二十三)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噪声等环境要素优劣的一个综合概念。由于环境统计数据的限制,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目前暂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化等环境要素构成,待条件成熟时,再加其他。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包括: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和国土绿化达标率。计算公式为:

  其中:

  1、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指辖区内城市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即空气污染指数API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占总天数比例的平均值。

  2、地表水达标率:指辖区内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断面全年监测结果均值按相应水域功能目标评价达标的断面数占总断面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3、国土绿化达标率: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与目标值23%的比率。计算公式:

  资料来源:环保部门统计资料和公报。

  五、工作安排

  1、数据收集、整理、指标计算阶段。各县市区统计局严格按照统一的指标体系、统一的计算方法要求,从不同渠道收集指标基础数据资料。部分资料来源于统计部门年报资料,部分数据来源于部门统计资料如政法、劳动保障、环保、林业、教育、卫生、文化、国土资源、安全监督、国家统计局各地调查队。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要认真进行审核评估,并于8月10日前上报市局社会科。联系人:范跃东,电话:15573926869,15842933258,邮箱:[email protected].

  2、测算阶段。各县市区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照统一的评价方法,开展测算,测算结果于8月15日前上报。

  3、监测报告撰写阶段。各县市区根据测算结果和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境况,开展分析研究,撰写全面小康进程监测报告,并于8月底前上报市统计局。市统计局将编辑出版《邵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0)》

  监测报告的题目一般为:××县市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监测报告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地区2000~2009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的总体评价,包括各部分和各单项指标的实现程度;第二部分分析本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取得的成效和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等;第四部分为附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数据表和统计监测结果表)。

  六、组织保障

  全面小康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来的奋斗目标,省统计局今年将就2000-2009年度的小康情况,分市州、分县市区公布。为了扎实做好全面小康建设统计监测工作,经研究,成立邵阳市统计局全面小康建设统计监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邵阳市统计局全面小康建设统计监测领导小组

  组长:肖曼辉

  副组长:李永明、许登雍、邓红专、赵景文、欧阳晨光、马又情、苏利亚

  邵阳市统计局全面小康建设统计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学会,范跃东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内设年度数据采集组、监测报告写作组。徐寒鸥任年度数据采集组组长,成员为:马思敏(综合科)、李杰(地方调查队)、胡宏涛(社会科)、姚卫国(统计学会)、罗平(人口普查办)、周志敏(能源科)、杨佳国(工业科)、马文秀(财贸投资科),范跃东兼任监测报告写作组组长。

  

  附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表

  指标名称单位本年上年

  一、经济发展  

  1.人均GDP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城镇人口比重  

  5.失业率(城镇)  

  二、社会和谐  

  6.基尼系数  

  7.城乡居民收入比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三、生活质量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恩格尔系数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5.平均预期寿命  

  四、民主法制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17.社会安全指数  

  五、文化教育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六、资源环境  

  21.单位GDP能耗  

  22.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附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数据表

  监  测  指  标单 位基期值(2000年)2001-2009分年度实际值

  一、经济发展1.人均GDP元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城镇人口比重%

  5.失业率(城镇)%

  二、社会和谐6. 基尼系数-

  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三、生活质量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 恩格尔系数%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5.平均预期寿命岁

  四、民主法制16. 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17. 社会安全指数%

  五、文化教育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六、资源环境21.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22.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