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的艺术回归
湖南 尹邵安
奇石是艺术品, 是天然艺术品, 是原生态艺术品,是天地人合一的产物。玩奇石就是玩艺术。
奇石一直是和艺术紧紧结合在一块的
奇石从其形成来说是天然的。他是吸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是天造地琢的。然而一经人们将他搬回家中,去观摩他、欣赏他,甚至研究他时,他就成为艺术品了。因此奇石一开始就是和艺术紧紧结合在一块的,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或现代,奇石几乎都是被当时著名文人或有文化底蕴的达官们所藏.。古代如柳宗元、杜甫、白居易、陶渊明、苏东坡等,居室庭院都装饰以奇石作为观赏,著名的四大古代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都是投入巨资遍选奇石花木兴建的山水园林。古人在石理方面也颇有研究:苏东坡的《怪石供》,其中已经有了“形、色、质、纹”的影子。宋人杜绾的《云林石谱》基本已经按质色形纹声等项内容对各石种进行列述,其中最有名是米芾,他一生爱石成痴他提出的“瘦、皱、漏、透”四字相石法,是我国赏石文化的宝贵财富,指导着自宋以来八百多年的赏石活动。郑板桥在题《画石》中则称米元章论石,“曰瘦、日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他们的石论都是丛艺术的角度提出赏石的标准,显然他们都是将奇石看成了“艺术品”的.近代的曹雪芹所写的《红楼夢》(石头记),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石猴记)实际都是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对石头崇拜,并寄托或发泄自己的心思。现代的周恩来、鲁迅、矛盾、梅兰芳、齐白石,张大千、沈钧儒、沈鹏等无不爱石,他们也毫不例外地是将奇石看成是高雅“艺术品”的。由此可见奇石一直是和艺术紧紧结合在一块的。
然而2005年之前,当今石界有的”理论家”也许是为了要突出奇石的“奇”,突出奇石的“天然”,根本就不承认奇石是艺术品。无独有偶,这时艺术界一些人也完全否定奇石是艺术品,认为只不过是旁门左道,不允许奇石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奇石发展限于尴尬之地。
好在2005年以后石界大多数理论家已改变了“奇石不是艺术品”的看法,与此同时艺术界一些有识之士也已开始接纳奇石, 艺术殿堂的大门也开始向奇石慢慢地敞开:一些收藏类杂志都有奇石一席之地,还有的专门的艺术类杂志,如《艺术与价值》,《艺术中华》等杂志及一些大型的画册典籍如《光辉历程》(中国艺术三十年史志)也开始刊登奇石一类的文章及石照了,就连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所编的《影响中国的100位艺术大家》也没忘记奇石,在CCTV印象中国所属的《印象中国》杂志创刊号中有奇石,甚至在《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展》中也陈列有奇石。
奇石的价值在于他的艺术价值
奇石之所以开始受青睐,是因为他的艺术价值。所谓“黄金有价石无价,”其实也是指其艺术价值而言。且不说价值上亿的《驺鸡出壳》、《岁月》其造型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微妙微肖,就是笔者所收藏的《草书龙字》:一枝神笔,在墨黑如漆的石头上,流畅地挥动着,留下了一个金黄色的、苍劲有力的草书龙字。这狂草,即像王羲之又像是苏东坡所留下的笔迹。《六和塔》:流畅的线条、分明的层次、柔顺的轮廓、合理的结构, 周围的栅栏犹如雕刻在上面一样,而这一切又都是那么自然!岂非鬼斧神凿?连上面的顶子也是那么恰到好处。《斯巴达克思》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倔的头颅高仰着,凝望着苍天,仿佛是在怒问苍天:为什么世道如此不公?还是在思索着如何领导起义的奴隶打败统治者?颈部凸突的粗筋,更显出他的威武、自傲、不屈、不羁的神态。《马到成功》整个轮廓为一马头,其眼、耳、嘴、鼻、脸均极相似,也很到位。让人一见就知道是马而非鹿。最为传神的还是那黑白分明的大眼珠,确确实实是“点睛”之笔。《福禄寿》该石宛如天书,能者可辩,整体为“大当文”福字,右下为“上古文”寿 字,中间是一“富”字。按中国传统文化,富既禄也,故此石命名为“福禄寿”。《文革像章》中酷似毛泽东的图像,更巧的是毛泽东的头象为红色,其他皆为灰白色,真是妙不可言!奇石的这些色、纹、质、型的美,特别是她的韵美,就是其艺术价值所在。
奇石艺术回归时,应是奇石销售的最高峰到来之时!
与之相应的是奇石的销售。前些年奇石在销售上确实火了一阵,一场展会销售额达数千万元乃至数亿元。单件奇石成交额也达到过几百万元,可喜的是有不少的企业家参与其中。勿庸置疑,在数以百万的收藏大军中,有的是图他的经济价值,有的觉得他有“避邪挡煞”的作用,有的甚至是赶时髦、追潮流,而对奇石的艺术和艺术价值,并不是很在意的。所以奇石收藏者中还有不少属于盲目者。如此一来,面对着“经济危机”或是听到放射性一类的传言,就自然不再收藏奇石了。造成如此强大反差的原因除了“经济危机”或是听到放射性一类的传言外,恐怕另一重要原因是对奇石的艺术价值认识不够。
但一旦真正认识到奇石的艺术价值以后,情形就不一样!且看艺术收藏界,同样是“经济危机”,对那些名人名画,即便价格最高,也照样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手抖。据统计2007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拍卖总金额达200多亿元,有168件单件突破千万元,其中油画73件,书画38件,瓷器46件,玉器11件:2007年4月徐悲鸿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以7200万港元拍出;2007年秋明代仇英的《赤壁图》以近8000万元成交;明代董其昌的《书画小册》以4600多万元成交。2008年春齐白石的《花卉草虫》(页册)以便464万元拍出;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以1·28亿港元成交;清初六大家之一恽寿平的《载鹤图》以3996万元成交;乾隆董邦达的〈《秋帖子词卷》手卷以3648万元成交;八大山人《鹭石图》以3300万元成交,八大山人《瓶菊图》以3136万元成交;马远的《溪山秋爽图》以3024万元成交;唐寅的《层楼拔嶂图》以2240万元成交;文徵明董其昌的书画合璧卷《赤壁赋》以便2184万元成交;石涛的《花卉册》(册页十开)以1591万元成交。(以上数字均引之自《艺术与收藏》。)2008年秋拍中清代郎世宁所绘〈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以1·44亿元成交,清乾隆御制〈大阅第三图阅阵〉手卷以6786万港元成交。这些数字仅仅是两年中几次拍卖的统计,如果要将这两年所有的销售数字全部算上,那就远远不止这些!如此大的销售市场,尤其是单件成交价如此之高,这在奇石界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可见奇石界单凭那股“盲目劲”,市场的火爆是难以持久的。如果艺术收藏界和奇石界的朋友都能真正认识到奇石的艺术价值,如果艺术收藏界这支宏大的收藏大军能加入奇石的收藏,象爱好其它艺术品那样爱好奇石,石市还会有“冬天”吗?
但愿奇石的艺术价值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愿石市永无“冬天”!但愿石市永远是牛市!
结合—分离—相容—相融,再回归到结合,就是奇石的发展之路!等到奇石艺术真正回归时,应是奇石销售的最高峰到来之时!
2009.1.28.于湖南安化
(该文已在《赏石》2009年第三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