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生中有英才
——摘自2003年精华学生周记选《走向成功》
精华学校创始人廖锡瑞
也许有人还不知道,举世闻名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在第一次考大学时也落了榜,经过一年的补习(现在叫“复读”),特别是认真补习了数学,才在第二年考进了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苏黎世高工。
有人看不起“落榜生”,殊不知“落榜生”中也有英才:爱因斯坦自不必说,在我国也有一位蜚声中外的大学者、古人类学家、“北京人”头盖骨发现者之一、中国科学院的贾兰坡院士,他年轻时就曾经参加过三届高考,这起码说明他曾有两次落榜。能说“落榜生”中就没有高人吗?
诚然,如果爱因斯坦当年不是非上苏黎世高工不可,只要随便上个什么别的大学就不算落榜生了;同样地,贾兰坡院士当年要是愿意随便上个什么“自费大专”之类,也许就不至于两次落榜了。
也许有人会说:爱因斯坦和贾兰坡院士二位太特殊了,现如今众多的“落榜生”们岂能和他们两位相提并论?可是,又有谁敢断言,在现今众多的高考“落榜生”中将来永远也不会再出现伟大的学者和科学巨匠?
在精华复读班的学生中,有的确实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只是考前出现身心不适或临场发挥失常,因而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也有的天资聪颖,很有潜力,只是考前还迷着电脑之类,大意“失了荆州”。他们有的虽已被一般院校录取,但却于心不甘,毅然放弃报到,而选择了复读。因此他们现在有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称号——“复读生”。
那么,为什么他们放着现成的大学不去上,非要冒着风险来复读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可以从爱因斯坦和贾兰坡二位身上找到。
试想:他们二位当年要是不思进取,退而求其次,不想攀登高峰,能有后来震惊世界,造福人类的伟大贡献么?
其实,现今众多的“复读生”们所追求的理想,从实质上分析,无非是要把自己培养成更高层次的人才,这种追求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是合理的。
更应当指出:他们的这种追求和爱因斯坦、贾兰坡当年的追求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实在是无可厚非。
同样也可以预期:在现今众多的“复读生”中将来也必然会出现一批为国家民族、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专家,也难于绝对地排除出现一两位学界泰斗的可能性吧。
为此,精华学校十分珍爱自己所办的这个复读班,把它视为培养未来英才的摇篮。从重金延请各科高考状元的特优名师到挑选安排优美素雅的教学环境,无不兢兢业业,不敢稍怠;而对前来就读的学员,既精心呵护,又严格要求……
我们高兴地看到学员们在自己的篇篇周记中所流露出的发自内心的对名师的感佩,对学校的欣许,对集体的爱护,对个人的自期和对亲情的省悟的一片真情。因而在师生之间涌现了一股心心相印、互信互励的暖流;在教学上出现了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美好意境;同学之间洋溢着你追我赶、友好竞争、互敬互学、互促互勉的和谐气氛,因而也就出现了较大面积、较大幅度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回想当初开班时,不少学员还处在悲伤、悔恨、自疚、无奈、失落、迷茫、疑惑和期望交加的“灰暗世界”之中,两个月后,乌云消散,阳光灿烂,似乎令人不可思议。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
这本小册子是一页活的历史,若干年后,它必将成为一份珍贵的史料。
我们坚信:假以时日,历经磨炼,同学们必将成为社会的栋梁,人民的骄傲。
愿善心的人们理解:复读生中有英才!
同时,也想请善心的人们了解:精华复读学员们的学习既紧张,也多彩,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爱。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