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高,却有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的墓塚;庙不大,却是福建仅有、全国罕见的国宝级建筑……宝山,奇哉,异哉。
宝山,坐落于闽北顺昌县的西北部,在顺昌1985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间,论海拔高度,宝山以1300余米位列第二,第一名是顺昌县和建瓯市交界处的郭岩山,好像是1500余米。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宝山太高了,它甚至可以比肩武夷山。
但是,千百年来,宝山更像是养在深闺的女子,没有走出过家门,没有被更多人赏识,它的名声只在当地有限的范围内传播,它能吸引零零散散游客慕名而至的,或许只是山顶那间小庙不甚旺盛的香火,亦或是一道道称得上奇崛的景致……上个世纪末期,宝山突然震惊福建考古界,震惊全国建筑界……
上宝山有两条路:一是自顺昌县城出发,缘富屯溪畔的316国道西行,至该县大干乡而上;二是沿着闽江支流金溪岸边的省道西进,至该县元坑镇谟武村而上。更多的游客喜欢选择第一条线路上山。我三次登宝山亦如是。
这条路,汽车可以直接开至宝山半山的上湖村。上湖村是座小村落,村子里外遍布银杏树,或挺拔顶天伟岸健硕,或俯卧在地虬枝蜿蜒,树龄均有数百岁。银杏树被生物学界公认为是植物的活化石,它曾经跟恐龙生活在一个时代。银杏树的叶和白果可入药。扇形的叶片从春天萌发到秋冬凋落,每个季节都有各不相同的色泽。尤其是秋末冬初,绿叶被霜风浸染成金灿灿黄彤彤,在蓝天映衬下一树树如同旺盛的烈焰,上湖村就被这金色包裹着,远远近近的摄影爱好者们闻讯而来,如饥似渴地按动照相机的快门大快朵颐。
从上湖村可以清晰地望见宝山顶峰,期间攀登约莫一个小时的时间。沿路先是经过一片稻田,田间的小路是石子铺就,挤挤挨挨无序排列的石子被岁月的脚步磨砺出幽深的光彩。过了稻田,便是竹林,臂膀般粗壮的竹子密密匝匝望不到尽头。竹林里的山道平缓而稍阔,可以行走板车或者手扶拖拉机,这条路,既是上山的路,也是当地农民劳作的路,春天,一车车的竹笋从这条路上运下山,夏天,一车车的竹子挥手告别故土远行山外……倘是收获的秋天,在竹林浅浅处朝稻田望去,金黄的稻子,翠绿的竹子,隐约的村庄,交相映衬,画面真真是美仑美奂。
宝山秋天的竹林(顺昌摄影家吴强摄)
竹林行走半小时后,便进入阔叶乔木为主的树林,山路亦变得狭窄且陡峭,并随着山势左盘右转。树林间有老藤枯叶,毛茸茸的苔藓,有各色野果菌类,还有鲜美可口的“鸭掌叶”,它长在树上,随手采摘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清甜的汁液满口皆是,走累了,正在口渴身乏的时候,一片“鸭掌叶”果然能提神养气。可是这种树叶不多见,尝它的美味还需运气。
沿着山路继续往上攀行,树林间逐渐融入松树,有的孤兀地伫立山崖上,奇形怪状的树冠凭你尽情幻想尽情发呆,有的三两颗凑在一堆,粗壮笔直的树干直冲云霄,有的则群簇拥成一片。一会儿,阔叶树似乎都累了,不肯往上,于是,满眼都是松树了。继续往山顶上走,松树越来越多,越来越矮。接近山顶时,竟然出现了草甸,细叶浓密的不知名的草布满了崖壁。
因为海拔高度不同,气候温差迥异,各类植物择善而居。对于一座千余米高的山,竟然有这么明显的植物梯级分布,也是宝山的特色。
宝山的顶峰叫南天门,但是不忙着去山顶,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宝山上的这座小庙。庙名叫宝山寺,规模并不宏大,远远望去,像是当地村里的传统民居。可是,你千万不可小觑了这座小庙。
远处的屋顶是宝山寺。前景的花是杜鹃花,当地也叫清明花,春天绽放,宝山上甚多。(顺昌摄影家吴强摄)
进入庙门,这座建筑才会让你不可思议:庙内所有构成都是石材,石头的柱子,石头的房梁,石头的墙壁,石头的瓦片……石柱为梭形,两头尖,中部肥大,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建筑界称之为梭形柱,它跟屋顶厚重的房梁并称为“肥梁胖柱”。肥梁胖柱的建筑风格为那个时代?专家们定格为元朝。这就太珍贵了呀!
元朝建立到灭亡,总共八十九年时间。元朝的铁骑所向披靡攻城拔寨,虽然蒙古人用武力统一了大江南北,但在文化上却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迹。这不到一百年的王朝里,不论是官府衙门的强制还是民间的自觉,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在随后改朝换代的疾风暴雨中被铲平,存世了了。
宝山寺的发现,惊动了国家文物、考古、建筑界,经过审慎的考察,专家们确定,宝山寺是福建省仅有,全国罕见的完整地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的寺庙。旋即,宝山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行列。
宝山寺内的房梁、柱础、墙壁、供案、香炉等均刻有古朴的图案,龙、大象……岁月的沥洗已然使得图案有些模糊。宝山寺的建筑用材皆是就地取材,当年采石处现今仍保存完好。据说,宝山寺仿木石构之外,还用木材另建了外层建筑,它罩在石构建筑上,两者犹如棺椁之关系,因为年久,木头烂掉,仅留下了纯粹的石构寺庙。庙内香火一般,几度没有僧侣进驻。
宝山顶峰距离宝山寺只有数百米之遥。,这里,还有更为奇特的东西。
山顶是石构的断壁残垣,依稀可见当年的建筑模式,山顶亦是庙宇,名为南天门,传说因雷击受损坍塌,其南向和西向均为悬崖峭壁。南天门完整地保留了朝西的拱形门,门外依山势有片空地,其上有石构小屋一间,屋门亦朝西,正对着屋门的是一块墓碑,碑上镌刻着“齐天大圣、通天大圣之位”碑顶有一帽状墓首。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怎么会有墓碑呢?哪个好事者有此作为?墓碑立于何时?有什么意义呢?
宝山之巅的南天门,虽然是断垣残壁,但是残缺的美很震撼。(顺昌摄影家吴强摄)
专家根据墓碑的形式和文字的书写等多种因素,推断墓碑乃元代产物,它的诞生,比小说《西游记》早了175年。这个偏僻的山巅,如何有齐天大圣之墓?众所周知,齐天大圣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上天入地,长生不老,他怎么会死呢?为什么宝山上有他的墓碑?
原来,当地有崇拜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习俗,据说顺昌县有孙悟空的庙宇数十座,而这也印证了清代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记载。《聊斋志异·卷十一·齐天大圣》载:许盛,兖人。从兄成贾于闽,货未居积。客言大圣灵著,将祷祝祠。盛未知大圣何神,与兄俱往。至则殿阁连蔓,穷极弘丽。入殿瞻仰,神猴首人身,盖齐天大圣孙悟空云……自此屡至闽必祷大圣。
彼时,外省客商入闽经营,须先祭拜齐天大圣孙悟空,否则,必遭报应。小说家言,未必全信,但提供了当时的民俗传统。福建人崇拜孙悟空,至今仍有,我的一个朋友,家住海滨某市,从不吃牛肉,问其原委,说是家族世代祭拜孙悟空,不能吃牛肉,因为牛魔王是他的结拜兄弟。泉州开元寺的两座古塔,一为仁寿塔,另一座为镇国塔,分别建于唐宋。塔身上雕绘着精彩的佛家典故,其中就有孙行者的形象。据说多年前一位日本学者特地到开元寺考察,综合了多种因素,便断定孙悟空形象的发源地出自福建。
福建人大可不必为此沾沾自喜,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作为历史人物来考证探究,牵强附会他的七姑八姨,行踪言论,是不是有些儿戏或者幼稚?
在其他地区未见类似祭拜遗风的情况下,有人宣扬说孙悟空的老家在顺昌县,无独有偶,山西的一个什么县,也向世界宣布他们那里是孙悟空的祖籍地,好像江苏等地也加入到争抢孙氏祖地的行列中,细细想来,叫人浑身发冷。
撇开孙悟空的祖籍地不说,宝山上的历史遗存,给了当代民俗、文化、考古等各方面研究带来丰富的信息,这是很可取的。
站在南天门残破的遗址上,诸多山脉仿佛巨龙来朝,都匍匐在你的脚下,清风徐来,荡气回肠。
宝山,是可以慢慢地细细品味的。如果你有探险的勇气,可以到丛林里走一走,碰不上野兽,但可以遇见你为之兴奋的风景。如果你的运气好,说不准还能撞上难得一遇的佛光。南天门下的悬崖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岩洞,有的很浅,一眼望见底,有的深不可测。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宝山的景色各不相同。冬天里,当山下小有温暖时,宝山顶上可能已经雨雪霏霏了。宝山的雪景不管你从哪个角度欣赏,总能让你流连忘返。
宝山雪景。(顺昌摄影家吴强摄)
当地政府部门正着力开发宝山的旅游事业,除了对现有的人文古迹和生态严加保护,另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公共设施的修建和景点建设等等,一番改造后,宝山能是啥模样?不可得知,但不管你什么时候到宝山,都会有丰厚的收获。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